黑救护车横行:深挖“保护伞”,也要放开市场-中国讯息网

黑救护车横行:深挖“保护伞”,也要放开市场

作者:朱昌俊 阅读量:7336747 发布时间:2019-07-04 22:02:24

      在黑龙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一个专门提供院后转运业务的黑救护车团伙悄然运转了10年。从重症监护室开始,患者和家属就被团伙内揽生意的成员盯上了。他们会发送广告小卡片,留下黑救护车的联系方式,还会收集患者的出院信息,随时向团伙内的排班、调度人员通报。而团伙外的正规救护车,都被他们的打手、与他们勾结的医院保安挡在了医院的大门外。5月1日,哈尔滨市公安局南岗区分局打掉了这个黑救护车团伙,23名犯罪嫌疑人被刑拘。事实上,这样的团伙在哈尔滨不止一个,仅一个半月之后,南岗区分局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附近打掉了另一个类似团伙。

  检索公开报道可知,黑救护车在全国各地其实是一个普遍现象。这些年,东北等地、北京、湖南、海南等不少地方都爆出过黑救护车坐地起价、为抢地盘大打出手等现象,但多数都是禁而难绝。哈尔滨查处的两个黑救护车团伙的一些细节呈现出该现象背后的更多内幕:它们之所以能够长期横行一方,垄断多家医院的转院业务,除了利益驱使下的“不择手段”,更离不开正规医院“内鬼”的配合与庇护。

  这次被查处的一个团伙中,就有哈医大一院保卫部迟某、寇某出资买了两辆车,也加入了黑救护车的院后转运队伍。而他们的“职责”,主要就是把守医院大门,将外来的院后转运救护车拒之门外。事实上,此前媒体报道,很多黑急救车与医院医护人员存在利益联系,医护人员常帮忙介绍出院和转院去外地的病人。这种内外勾结的行业生态,一来增加了黑救护车的精准“营销”,二来也成了其排除“竞争”对手,获取垄断地位乃至摆平事端的一个重要保障。

  不过,仅查处直接的涉案者、医护人员恐怕还不够。要知道,这些黑救护车多次因为抢生意而犯事,最后都不了了之,且盘踞在医院周边长达十年之久,相关举报也不断,早已成为公开秘密,却依然能够我行我素,其背后有无更高级别的权力撑腰,也必须一查到底。

  从更深的层面看,黑救护车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社会现象,除了要破除其背后畸形的利益格局和提供庇护的“保护伞”,更要思考如何从增加正规急救资源的角度,彻底压缩黑救护车的市场空间。哈尔滨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就表示,黑救护车团伙的出现,与该市院后转运系统运力不足有关。这其实也是全国范围内黑救护车大行其道的共同原因之一。一般来说,各地的120急救中心会把更多的力量集中在院前急救方面,而对院后转运的投入相对不足。换言之,在山寨救护车横行的另一面,是院后转运等救护服务未能被充分满足的现实。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前院前医疗急救和院后转运的资源投入出现失衡,重院前急救而轻院后转运的尴尬比较突出。如2014年2月,国家原卫计委曾出台《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但院后转运管理至今仍为空白。二是,急救资源市场有着较强的封闭、垄断色彩,抑制了社会资本通过正常渠道“补位”的可能性,而让一些游离在法律边缘的黑救护车乘虚而入。事实上,呼吁放开急救资源准入门槛的声音早已有之,但现实层面进展有限。

  当正规资源供应不足,社会资本正常进入的渠道又不通,院后转运业务长期被黑救护车把持的状况,也就不让人意外了。与其放任黑救护车的野蛮生长,不如打开制度闸门,并配之以明确监管,让社会资本正大光明地提供辅助服务。一句话,既要深挖“保护伞”,让那些坐地起价、蕴藏巨大安全风险且利用不正当手段搞垄断的黑救护车势力无处遁形,也要尝试开门引入更多的社会力量充实急救服务资源。如此,对黑救护车现象才能治标又治本。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黑救护车横行:深挖“保护伞”,也要放开市场”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