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三十几年、辞工驾了几年私召车的大学球友,最近把才驾两年多的车子卖掉,改而向私召车公司租车。这个决定看似突然,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卖车不会是一个仓促的决定。
果不其然,不久后一起开车出行时,球友道出了卖车的个中原由。
球友说,岳父不久前被诊断患癌,身体越来越虚弱,这阵子更以轮椅代步。由于岳母早前已经坐轮椅,他因此决定换一辆有三排座位的车子,利用第三排座位收纳两张轮椅。只有这样,他才有办法同时带两老出门。
球友快手快脚,这头刚说换车为了带两老出门,另一头已经和家人计划好,整个“家族”很快就组成车队,一起开车北上马来西亚玩几天。
很显然,球友一家就是因为岳父时日无多,决定在这段很有限的日子里,尽量陪陪老人家,让他开心度过每一天。“岳父岳母也是我的父母,只要办得到的,我会毫不犹豫地去做,我不想留下任何遗憾。”
这份遗憾,球友在自己的双亲去世时就已切身体验过。他是手足中跟父母最亲的一人,父母相继去世后,他才意识到他们在自己心中的地位。“不瞒你说,即便过了这么多年,我对他们的思念从未停止过,现在想起父母,我还是忍不住会哭。”
认识球友三十多年,面对一下子感性起来、承认落泪的“硬汉”,我顿时语塞,车里突然静了下来。我经历过生离死别,对球友的痛自然感同身受,但我实在不知该如何安慰他,决定继续不作声,让他整理整理情绪。
对于离世多年的父母,球友心存遗憾,总认为自己可以为父母做得更多更好,无奈现实是残酷的,不是每件事情都可以重来。
“父母过世后,他们(其他手足)才来说要在一些特定的日子祭拜,每年都花钱请人办。对我来说,父母不在了,做什么都是假的,有心就应该趁他们健在的时候,用实际行动表达孝心。人走之后,花再多的钱也没有意义,都是做给别人看的。”
球友说,父母和他这代人的相处模式,让他体会到家庭凝聚力的重要。正因如此,他家就有这么一条家规:再忙都好,一家老小每周至少要坐下来好好吃一顿饭,聊家常、问冷暖。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球友跟岳父母和孩子们相处融洽,大家见面时总有聊不完的话题,关系亦亲亦友,羡煞旁人。
相较于球友,我的家庭较传统,不论跟父母还是跟孩子,总感觉有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我多次尝试改进关系,拉近距离,但成效很有限。
话虽如此,我算是幸运的,因为父母都还健在,我可以随时找他们坐,每天还可以在电话上聊两句;至于孩子,我会继续努力,就算达不到“亦亲亦友”的境界,也要争取突破,不再只是“早安”“晚安”“吃饱没”和“早点睡”这几句“客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