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当天,上海城管已教育劝阻相对人881起,责令整改623起。可见,即使之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还是有人对垃圾分类有抵触情绪。让他有需求就有市场,垃圾分类中也不乏商机,垃圾分类新政的实施,也让一个新兴职业应运而生:网约代收垃圾。
有回收中转站的负责人表示,虽然他们现在线上的回收业务发展较快,目前尚未盈利,但市场前景广阔,随着规模的扩大,状况有望好转。在一些网上服务平台,类似上门回收的App应用,入驻数量增长较快,用户的反复下单率很高。
事实上,早在上海垃圾新政开始之前,就传出过“代收垃圾”月入过万的消息,这被不少媒体解读为垃圾代收新职业可实现“多赢”。客户线上预约,废品小哥线下上门回收,既方便了用户处理垃圾之苦,又催生了一个新职业。此种情况下,代收垃圾网约工作为一种新兴职业,也就有了诸多价值和意义。
然而,如果长此以往,代收垃圾,对市民垃圾分类回收常识的普及,看似很不利。因为,垃圾分类,哪怕在上海,人们的素养较高,规则意识较强的大都市但垃圾分类还是遇到了一定的困难。而难就难在“积习难改”,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断进行宣传,以达到普及常识,推动垃圾分类朝着纵深发展的目标。
可是,如果有了垃圾回收代工服务,就意味着只要把垃圾交给代收工就大事完毕,接下来如何投放,完全是代收工的事儿。虽然此举有利于民众在垃圾分类回收过程中,减少繁琐的程序,但经常如此,却也意味着对垃圾分类常识越来越淡忘。随着时间的流逝,如果不想再烦劳垃圾代收工,那么,势必由于不熟悉垃圾分类的规定而导致垃圾“混搭”,甚至回到从前的状态,很容易因违反规定而遭到处罚,这无疑阻碍垃圾分类工作的进程。
把垃圾集中分类是需要很大成本的。而目前处于零散状态的废品收购者,只能用小型运输工具把收到的垃圾集中中送到买家,而买家再集中起来统一处理。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不断推进,更多人肯定不会花钱雇人收,而在市政管理、卫生清理等逐步到位的情况下,居住小区的垃圾代收工就很难再找到生意空间,垃圾代收市场由此被压缩。可见,就连垃圾代收这个新职业能否长期存在下去,都很难说。
垃圾分类是“强制”分类,对此,民众还是需要尽早准备,把垃圾分类的具体规定牢记于心,等到不想指望代收,或代收这个新兴行业夕阳西下,再想“温故而知新”,恐怕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