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舆论的规则,一般就是大城市的事情容易受到关注。就像是去年时候,上海各种的很容易受到全网关注,而其他小地方只有事情大了才会引起重视被关注。
最近卦哥家发现一件变化正在悄然就行,就是农村的改革,这里指的不是经济和农田等农村本身的标签,而是农村管理模式变化了。
城市大家都知道有管理的叫城管,现在农村除了过去的基层支部和前几年的网管员管理模式,诞生了一个新的岗位:农管。近期农村的网友都在大呼:“农管来了!”
“禁止房前屋后种瓜种菜”“不让农民晒被子”“焚烧秸秆罚款过亿”“种地需要凭证书”……这些题材的内容,最近在微博和抖音等平台特别火。
农管到底是干什么的?执法的时候什么问题受到关注呢?
最近在抖音上有大量的视频都加上了“农管”标签,微博和B站和公众号也不少。
有一个网友“老马识路”发帖称,当地农业执法大队要求他哥哥的鱼塘整改,理由是在四周栏杆上种玉米豆角影响美观,还说鱼塘周围的树如果太茂盛,也要修剪。
还有一个网友往事如云烟”反映,当地执法人员不让他在自家树上栓绳晒被子,视频可见,有疑似执法人员将树上的绳子扯下。
还有一个网友“河南偃师美丽哥”则分享了当地“农业证”考试现场,视频中几个农民在围起来的地里按规定劳作,旁边有穿着制服的考官在纸上记录。还有网民晒出绿皮的“新型职业农民证书”。
还有几个新闻最近火了。一个就是2022年开年以来,湖北省5000多名农业执法人员先后开展了农资打假“绿剑行动”、渔政执法“亮剑行动”,累计办理案件3179件。还有一个中新网报道说对秸秆禁烧管控不力、出现大面积露天焚烧现象,黑龙江去年11月1日至12月15日拘留了185人。
对最新的职位农管,卦哥家发现网友说法不一。
有个网友说:“我爷爷种了一辈子地,还要考证?”“自家树上晾衣服都不行,下一步是不是要管到屋里了?”“城里有城管,农村有农管,什么都要管。”
官方倒是及时发言表示,“禁止房前屋后种瓜种菜”“不许村里养鸡养鸭”等,并不属于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范围。
而对种地要考证的说法,官媒也发文表示:除了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驾驶员等特定职业外,中国农民务农不需要任何证书,更不是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事项。近年来,各级农业农村等部门都在积极开展农民培训,提升农民素质能力,有些地方还发放了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农民技术资格证书等,但绝对不是从业的“许可证”,不会成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准入门槛。
新京报发表社论指出,以“农管”为标签的这场网络传播事件,是对当下农村工作当中一些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官僚主义、朝令夕改等问题的集体吐槽,这是值得关注的警报,要从中读懂民情民意,打捞芜杂传言背后的真实诉求。
中国大半人口都是农民,农管引发的这次舆论发酵,是因为触动了很多人的敏感神经。大家看这个词,就想起来城管,而城管这么多年的是是非非在国内是臭名远扬。这些年“城管砸摊”“城管打人”的新闻无数,很多大的社会舆论都是城管导致的,城管在网民的印象里就是充当打手。
农管要增加好的印象,还是不要用城管的管理模式,杜绝暴力执法、乱作为。大量年轻农民工到城市务工,中国农村普遍都是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们,如果农管群体乱作为可真的是比城管更可怕,有关部门应当引起重视。
从政治学中来说,管你是城管还是农管,其实都是基层治理的一个思路,而如果所有出发点都是为了“管”,就基本上肯定会出现形式主义和权力寻租等各种现象。
农村管理也好,城市管理也好,卦哥家认为“管”并不是最终目的,只是一个手段而已,且还是一种没必要的一个手段。这些可能就是想促进和把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引向良性,但是本该研究出更合理并且考虑大多数人感受的管理手段,却因为不知道什么原因,就让农管也参与到了农村管理中。
其实很多时候,少管反而更好,管多了反而束缚农村和城市本身的发展,所有的开放不都是从放管开始的么。就像是之前快速发展的电商行业,管的措施多了现在发展慢了;还有大火的视频带货和短视频流量,这一年多各种管的规定出来,发展也哑火了。
中国经济的发展现在进入重要时期,面临国内外众多挑战,要让国家经济从低谷反弹,需要城市和农村所有群体的群策群力才行。在当下经济现状之中,少些“管”也许更能引导经济正确发展,社会也可以少些暴戾和悲剧,多一些善意和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