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中国讯息网

何以中国?

作者:孙松清 阅读量:5709 发布时间:2023-04-16 18:20:12

由于不太追古装剧,若不是因为看了湖南卫视和芒果TV制作的纪录片《中国》,恐怕不会接触到“阿倍仲麻吕”(Abe no Nakamaro);我甚至不确定是否曾在历史课本里见过这个名字。

这套三年前摄制的纪录片共有两季,从春秋到盛唐,再过渡到民国初年,时间跨度极大,“溯五千年,泱泱中华,何以《中国》?”——从这句文案,就可看出制作团队要“讲中国故事”“展中华文明演进的伟大历程”的企图心。

拍得好不好,这相当主观,但我想很难有人会否定这套纪录片在叙事与选题思路上的开创性,借历史人物来呈现那些人物历经的时代转折,且叙事上能生动地让观众都相信这些人物,着实不简单。就拿第一集的开场来说,看了年轻的孔丘向李耳问礼的“场景”,竟让我当下产生共情,对自己只在中学时期为了应付考试,才草草读了几篇《论语》,感到些许愧疚。

这部纪录片也颠覆了我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无时无刻地感到自己似乎与这个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现实中又似乎不是这么一回事。这个“中国”意象的涵盖面太广;且不仅是“中国”,就连“中国人”“汉族”“华人”“中华”这些名词,在当下不同的语境与地域,都指涉着不同的概念。

对中国人而言,“Chinese”并没有一个相对应的词,至少在20世纪之前是如此;而人们今日所知的“China”的形成,就包括来自境内域外的不同民族,不仅往往能与“华人”融合,也认可其文明价值观,接受“中国”这一历史连续体。

如此的思路,让我想起另一位历史学者葛兆光所主张的“从周边看中国”。他认为借助“异域之眼”,就能理解“中原华夏”与“四方夷狄”这套以汉文化礼义为区隔文明—野蛮的古代“天下观”,何以历经汉唐宋元明清,无论是哪姓当家,甚至非汉族称帝,都未曾改变如此想像世界的方式。

然而,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强调近年来很多人抱有的一种错觉——“觉得我们中国文化优于其他文化”。甚至近乎苦心孤诣地指出,伴随着“中国崛起”的自信满满,东亚(特别是中国)学术界和思想界逐渐有一确立东亚(中国)问题、立场和视角的欲望,并尖锐批评东方学界的“自我东方主义化”取向。简而言之,他忧心的是“反西方中心主义”成为一种人人争相表演的政治正确。

这类“表演”也被一些网友贯彻在对纪录片《中国》的讨论上:既然已有本事拍出一部如此精致且气势恢宏的作品,为何主题配乐仍要假手他人,请日本作曲家梅林茂操刀?这类疑问,就如当年有人感慨《末代皇帝》配乐里有坂本龙一,如出一辙。殊不知,就连他们称道的这套纪录片,都要借助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的“异域之眼”,来回眸海纳百川的盛唐风华。“放下书本,拿历史和现实对读,终究读出了文献中没有的意味……”无怪乎葛兆光会感叹“身在此山中的人未必真能穿透这些诡谲变幻的烟云,预见时代的走势,很悲哀,你只能身不由己地被历史裹挟”。

“何以中国?”,这仍是道无解的难题。

责任编辑:10001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何以中国?”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