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棵棵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中国讯息网

让棵棵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

作者:中国讯息网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19-05-22 07:07:37

做青年工作,要善于帮助他们将宏大使命化为一系列的选择和行动,将力量用在刀刃,将工作落到实处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

  如何完成好这项任务、肩负起这个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要顺利成长成才,就像幼苗需要精心培育,该培土时就要培土,该浇水时就要浇水,该施肥时就要施肥,该打药时就要打药,该整枝时就要整枝”。

  精心培育幼苗,园丁责无旁贷。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当好园丁育好苗”上下足功夫,引导青年扎根沃土、胸怀蓝天、成为栋梁。

  枝叶参天,先明其大。必须引导青年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站在黄洋界哨口问战士,从这里你看到哪儿?战士回答,可以看到江西和湖南。毛泽东说,站在井冈山,还要看到全中国,看到全世界。正是因为有了远大理想,青年李大钊才能喊出“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正是因为有了宏大目标,王选和他年轻的团队以突破技术封锁为使命,攻坚克难,研制出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只有从一开始便引领青年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才能促使其更好地成长。倘若不能瞄准方向,不能明确使命,失去了万丈蓝天的激励,就可能早早触及人生的天花板。

  根深叶茂,当立其本。必须帮助青年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越宏大的目标,越需要扎实的支柱。作家柳青曾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想更好地报效祖国、担当重任,就必须在品格、能力和德行这些关键要素上下大功夫。生于江南的樊锦诗在北大考古系求学4年,为文物保护工作在大漠戈壁一待就是40个春秋,被誉为“敦煌女儿”。“红海行动中的90后姑娘”宋玺在最美的年华暂别校园穿上戎装,成为亚丁湾护航唯一女陆战队员,磨练着坚韧品格。做青年工作,要善于帮助他们将宏大使命化为一系列的选择和行动,将力量用在刀刃,将工作落到实处。勤学修德,德才兼备,才能步履坚实,根深叶茂。

  木直中绳,需察其微。必须关注青年的特点和诉求,做好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既要讲好人生“大道理”,也要解决生活“小问题”。青年一方面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另一方面却阅历不广、经验不足,有时候不能全面看问题、下判断、做事情。因此,在青年工作中,更加需要正视代际差异,尊重青年天性,照顾青年特点,在同青年的零距离接触与面对面交流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北京大学通过在思想引领、就业辅导、资助支持、心理咨询等领域的一系列制度创新和实践探索,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工作体系,力求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问题和诉求,既做“慈母”,多聆听、多关怀、多鼓励;也做“严父”,多引导、多纠正、多磨砺。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站在五四运动10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我们要充分信任青年、热情关心青年、严格要求青年,让棵棵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作者为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第 2 页(共 2 页)

  急诊急字当头,急病理应优先。然而,现实中也存在急诊不“急”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是因为挂不上普通门诊的号,转到急诊来看;也有一部分患者是想住院但没有床位,便在急诊候着,尤其是一些老年患者害怕病情在家发作,干脆在急诊“住”下;还有一部分患者白天没时间看病,就选择晚上去急诊看。如此一来,急诊资源变得更加紧张。改变这一状况,需要推动急诊改革,将真正危急重症患者筛查出来,使之得到及时救治。

  5月起,北京友谊医院、同仁医院、天坛医院等20家三级医院实施急诊预检分诊,患者不再按照“先来后到”看病,而是依据病情危重程度就诊。采取“急诊分级就诊”制度,有利于将宝贵的急诊资源用在刀刃上,引导普通患者分流到门诊。实际上,从2009年《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到2011年《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再到2013年《需要紧急救治的急危重伤病标准及诊疗规范》等,都曾将急诊分级制度写入其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急诊分诊制度没有普遍落地。如今北京行动起来,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也应看到,“急诊分级就诊”改变了就诊排序的标准,却未减少医院患者总量,并不能根治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看病习惯去大医院,这与大医院大专家多、技术水平高、服务能力强有关。相对来说,数量更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水平比较弱,药品种类不多,设备较少。因而,人们即便花费更多的交通、住宿、时间成本,也要在大医院看病。有数据显示,大医院就诊人次中八成是看常见病、多发病,只有一小部分是疑难重病。这种“倒金字塔”式的就诊结构导致看病难,也促使一些患者选择从急诊“拐弯”看门诊、住上院,不利于让每一位患者得到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

  显然,医疗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不能止步于每家医院急诊的“小分诊”,应顺势而为,进一步推进落实区域内的“大分诊”,即分级诊疗。“大分诊”意味着在一个区域内,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首诊、分诊能力,使各级各类医疗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急诊不“急”的现象才能得到真正缓解。

  推动分级诊疗改革,离不开基层全科医生的培育与医疗服务理念的转变。全科医生是居民健康“守门人”,在我国被称为签约家庭医生。合格的全科医生不仅能解决大多数的常见病、多发病,而且还是防病、管理疾病的“好手”,只有碰到病情严重的患者才会将其转到专科医院或者上一级医院。因而,健全全科医生制度,提高基本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让居民看病的首诊、分诊服务都由全科医生提供,有益于纾解大医院压力,也有利于分流急诊中“不急”的患者。虽然我国目前注册的全科医生仅有30.9万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水平与大医院有差距,但经过一段时间,人数不足、技术差距等问题都将逐步得到解决,难的反而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理念的转变。实际上,把患者“分”给基层全科医生,是将卫生服务体系重心从“重治病”转向“重防病”,不再以疾病为中心,而是以健康为中心。只有重新配置与之相关的资源,才能构建起关乎健康轻重缓急的“大分诊”体系。

  急诊分诊举措受到公众推崇,背后蕴含着对医疗改革的期盼。有必要总结“小分诊”经验,举一反三推动区域“大分诊”改革,探索首诊、分诊制度,建立真正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维护全民健康。


责任编辑:www.chinanews.store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让棵棵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