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不共戴天?-中国讯息网

中美不共戴天?

作者:郭良平 阅读量:5700 发布时间:2023-03-18 00:18:03

中国崛起急需的是从与发达国家交流中才能得到的先进要素。争取第三世界国家支持成本很高,所得并不是中国急需的。中国须要尽可能保持与发达国家的密切联系。 

进入2023年以来,战争的现实感骤然上升,而且是莫名其妙地上升。不仅美国在中国周边的军事部署紧锣密鼓,亚洲许多国家的战备也在提速,中国更是争分夺秒。新加坡外交部长感叹二战后数十年的和平红利已消失了;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迪也惊呼世界正在滑向战争边沿。美国对中国的全面打压,远远超出了竞争的范畴,大有不共戴天之势。

最近的事态发展显示,以攻为守将成为近期中国的对美政策。这很可能是中国在感到无路可退后,决定进行的一场豪赌,赌的是美国不敢真对中国开战,咄咄逼人的气势有可能使美国避让,从而获得一定的喘息空间。中国从国际分工重回自立更生,几乎不可避免。

中美和则双赢,斗则两伤。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事态的发展一直朝两败俱伤的方向发展,甚至拉世界经济陪葬也在所不惜。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两大原因:人性和误判。

人性的陷阱

人类在非洲草原上的生存竞争中,周围环境充满了危险,对陌生事物非常敏感,看到负面的东西比正面的多。群体内部的团结和合作精神,是在对外斗争中凝聚起来的,区分他我的大脑结构与生俱来,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好人、坏人”的二元思维,习惯性地将他人和事物归类,并用情绪化的道德判断来替代理智。主导国际政治的往往是情绪而非理性。

自己是正义的化身而将对手妖魔化,这就是人性。中美都不邪恶,都有可爱和可恼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是人,有同样的人性,从根本上是可以相互理解的。但一个“邪恶”的标签就可以彻底阻断交流,使双方都依照这个定性来编造对方的故事,发展出来的两种叙事,导致了势不两立的“客观心理”,即主观想法成了谁也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就像美国两党对中共是“邪恶”的共识。

同样的对美“客观心理”也正在中国形成,制约着外交政策。双方舆论场都形成了政治正确的强大压力。“逢美必反”在中国愤青中的狂热程度,直追西方许多圈子内的“逢中必反”,可谓异曲同工。

中国感觉美国欺人太甚,美国则感觉中国咄咄逼人。这种感觉催生的是情绪而不是理性。双方在情绪的主导下和政治正确的压力下,出现误判是必然的。

双向误判

中国一直在讲,美国对中国有重大误判。用中国新外交部长的话就是“第一个纽扣扣错了”,导致一步错则步步错。所有国家都自认为是良善和正义的,这也是人的本性。但这种自我认知在国际政治中毫无意义。相反,它往往导致误判,造成事态恶化。当一国的国民非常“人性化”地认为自己是“好人”,给他国贴上“邪恶”的标签后,就不屑花气力去认真理解对方的观点和诉求,因为遏制打压已经是既定方针了。

同样,中共一旦认为美国不怀好意,就会将它的所作所为都判断为要中国的命。双方剩下的,除了“准备战斗”外,就是大国独白,各说各话。国与国之间的悲剧就是这样来的。

比起这种“鸡同鸭讲”,更有效的应对方式是站立在对方的立场上,用对手的眼光来审视己方政策的效果,而不是想当然地“与坏人做斗争”。搞清楚为什么对方会把自己视为“邪恶”,这是非常重要的;但这恰恰是政治人物不愿或不敢做的,因为这是硬核的政治不正确,有立场不稳、敌我不分,甚至资敌之嫌。

敢于斗争的前提是善于斗争,而善于斗争的前提是知彼知己。知彼往往能够达到知己的目的;通过对手的视角往往能够发现自己的视线无法看到的东西,并且能找到更有效的化解矛盾的办法。

认清处境和利益

比如,为什么那么多民主国家将中国崛起看作是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甚至是生死存亡的挑战?“人性化”的回答是它们别有用心,在美国的挟制下联手扼杀中国的崛起。这种“敌对势力”的简化一定产生不了有效的对策,因为它在对方认为最重要的问题上,恰恰没有认真对待,使误解和矛盾不断积累。

一个国家也许是污蔑,但如果一大批国家都有这种看法,就须要认真对待了。被他国视为邪恶或威胁,不管是对还是错,后果是真实的,无论感觉有多冤枉或不屑,都必须当作现实存在来认真应对。社会现象都是人为建构的,没有对与错,只有存在或不存在。存在了就得想办法应对,而有效的应对不能靠情绪,要靠对利益的清楚认知。

首先应该认识到,中国的崛起是近代大国崛起中,形势最不利的。中国不仅面对大国兴替的一般性矛盾,作为文明大国,还不得不应对由自己“异类”身份带来的特殊性挑战。

以往的大国崛起,一是没有跨种族、跨文明、跨政治制度的隔阂,二是都有盟国相伴,形成的是体系之间的对抗。英国在世界各地土著政权中,织造出了一个庞大的盟友体系,既支撑了英国对当地的统治,又能对抗其他西方殖民帝国的攻城略地。苏联有一个华约集团。美国在战后利用各种国际组织和条约,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同盟国体系,在当前对抗中国崛起中尽显优势。唯有中国用“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来对抗美国庞大的盟国体系,自然显得势单力孤。美国左右逢源,而中国则遭遇美国和盟友制造的层出不穷的麻烦与困境,防不胜防,恶气难咽,于是很容易被情绪推着走。

其次,当局者迷。二战前,日本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蒙蔽了现实主义的视线。它觉得忍无可忍,退无可退,于是悍然发动太平洋战争。而旁观的蒋介石看得很清楚,一旦将美国卷入,日本的落败只是时间问题,他于是放心释怀了。

同中国一样,俄罗斯也长期面对西方“俄罗斯威胁论”和周边国家的“恐俄症”。俄也感到不可理解,认为是西方恶意炒作,于是陷入与周边国家和西方的恶性互动中,最终导致乌克兰战争。战争反而坐实了俄罗斯的恶名,使威胁论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俄当然觉得冤枉,但如果它在应对威胁论的方法上更聪明一点的话,也许结局会不同。这对中国有很强的启示意义:问题不是对与错,而是有与无。有了就要设法解决,辩论对错徒劳无益。

第三,虽然美国独自无法阻挡中国的崛起,但发达国家联手,就有可能使中国的崛起脱轨,这个基本认识应该有。中国即使能够争取到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也改变不了这个结果,因为中国崛起急需的是从与发达国家交流中才能得到的先进要素。争取第三世界国家支持成本很高,所得并不是中国急需的。中国须要尽可能保持与发达国家的密切联系。

最后,中国应该就它在国际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有个清晰的交代,这样才有望减少其他国家的不安和恐惧。比如,成为第一大经济体、军事力量至少在亚洲足以抗衡美国后,自己是当甩手掌柜还是主导世界秩序?抑或满足于地区霸权?是要收割实际利益,还是像历史上那样,天朝大国的优越感就足够了?如何协调与美国和其他大国的关系,如何分配角色?如何对待主流的自由民主制度、理念和价值观?是将它们压下去,还是超越?模糊不清会导致各国因怕而联手,防患于未然。

异质文明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新文明理念的传播,也必然会对现有的普世理念形成挑战,并受到后者的打压。新文明理念和制度必须显示出对旧文明的优越性,方能被广泛接受,代表它的大国才能真正崛起。

跳出人性的陷阱

中国正在陷入与西方的长期全面对抗。它的强硬只会调动对方更高的积极性,投入更多的资源和手段,来进行与“邪恶”作斗争的“崇高事业”。中国对西方的打压也会做出同样的反应——义正词严,以牙还牙。这种反应最自然、最痛快,也最得民心。但它的效果往往是往对方的大火中浇油,让它更加熊熊燃烧,朝着更无理性的方向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正是战狼外交的效果。如果双方都陷入“好人坏人”的二元思维,甚至投入了宗教般的狂热,战争可能真的就不可避免了,这就是人性的陷阱。

对付人性的陷阱,最根本的办法是消除对方的恐惧,而消除恐惧的有效办法是消除陌生感。这就要求在“求同”上下大气力,在“存异”上轻描淡写。这绝不是要缴械投降,拥抱西化,而是争取更广泛的认同。这样就不会有广泛的反华阵线了。

美式政治的党争嘈杂声,本来就容易使政客情绪升温,在发烧中失去理性,在对外政策方面更是如此。美国历次对外政策的重大失误,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这种拱火的两党体制造成的。近来美国对华政策表现失态,反映出它的巨大焦虑和危机感,应当得到中国的同情和安抚——让一个超级大国处于这种状态,对谁都没有好处。

人们有理由预期这次美国会犯同越战、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等类似的错误。这里有体制的必然性,也有中美之间误解太深,互信太浅的原因——双方的努力都没有到位。美国的国家利益一定会因此受损,但这次的受害者不再是越南、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阿富汗等,而是以往从这些战争中获益颇丰的中国。所以,纵使有无尽的委屈和憋气,也要耐着性子处理好关系;以攻为守也许能打掉对方的傲慢,但要把好度,因为国家利益比宣泄情绪、表达正义更重要。

责任编辑:10001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中美不共戴天?”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