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电影《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横扫“英国奥斯卡”——第76届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的七项大奖,包括最佳影片、最佳非英语电影与最佳导演三大指标性奖项。
《西线无战事》无论是原著小说还是电影新诠释,都戮力批判战争的虚无,反战色彩浓烈。
电影第一幕就预示了无意义之死亡的循环:从阵亡军人身上褪下军装,运到工厂洗掉血污、缝补,再分发给下一批战士。被政治宣传洗脑的年轻人振奋地领取战袍,男主角鲍默领到一件忘了把旧名牌拆下来的旧军装,官员随便糊弄过去,但厄运已经默默降临,而阵亡者姓名沦为冷冰冰的死亡数字。
导演选择了爵士鼓配合电音来配乐,加深作品的反讽力度:第一次世界大战既是一场巨大的悲剧,也是人性荒谬的巨大展演。
故事最高潮:当政治家终于斡旋签下停战协议,刚愎自用的将军在停战前夕重组军队,吹响号角,最后一次进发。
以为可以停战的士兵才刚狂欢了一夜,醉生梦死,原以为可以还乡,却在最后关头被逼走向地狱。
被民族尊严冲昏头脑的将军,不无让人联想到当前的世界:战争仍未停歇,仍有权谋者挥动民族主义的大旗,发动侵略战争。凡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入侵者终将巩固另一方的民族主义。在仇恨与对抗的世界里,人们眼里只有他者,而他者便是地狱,如此恶性循环。
而负责调停的人物是马蒂亚斯·埃茨贝格尔,即历史上负责签署德国与同盟国之间停战协议的代表。他早期受政治宣传洗脑而支持战争,后来改变了对战争的看法,致力推动和谈,最终成为签署协议的代表。和平后他担任德国财政部长,推动税务改革,遗憾于1921年遭极右翼份子暗杀。
他的和平努力被极右派演绎为“匕首传说”,指责社会主义与犹太人在军队背后刺了一刀、出卖国家,拖累德国战情。这些谣言在后来成为纳粹崛起的基石。
历史仿佛一直都有重演的可能,观影后,心有戚戚焉。
2月23日,联合国通过141个会员国投赞成票,通过议案要求俄罗斯立刻从乌克兰撤军;只有白罗斯、朝鲜、厄立特里亚、马里、尼加拉瓜、俄罗斯和叙利亚七国反对;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古巴等32个国家弃权。
这是联合国第四次通过议案要求俄罗斯撤军。
乌克兰军民上下一心坚守了一年,给了西方盟友信心,团结了一盘散沙的欧洲各国。反观俄罗斯,令人担心的是,当它越来越孤立,俄罗斯总统普京会否变得越无所顾忌,最后变成电影中那疯狂的将军?
俄罗斯侵略乌克兰的战争开打至今已超过一年,确切伤亡人数无可计数。随着美国总统拜登访问基辅承诺西方民主阵营继续支持乌克兰,普京升级核讹诈,暂停履行和美国签署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New START)。
硬碰硬的结果,双方势必跨越更多红线:从“俄罗斯不可能出兵”到“西方不可能提供坦克”,这场战争一直在打破人们的保守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