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年是中国的吗?-中国讯息网

农历新年是中国的吗?

作者:何越 阅读量:5690 发布时间:2023-01-25 10:35:08

大年廿九晚,大英博物馆举办了庆祝韩国农历新年活动,被中国网民怒批“博物馆不懂历史”以及“韩国偷窃中国春节概念”。到了年三十早上,大英博物馆已删除在官网、脸书以及推特上的相关链接,但未作任何解释。

这些中国网民中,有部分是在英留学生与第一代中国大陆移民。有视频显示,当晚有中国留学生身穿汉服,试图去证明农历新年的中国专属性。

近20年前,当我还是一名初到英国的留学生时,中国朋友曾经和我抱怨:“韩国人竟然认为端午节是他们的。”那时我也很惊讶,觉得韩国人不对。那时我认为“Chinese就是中国人,即大陆中国人”,等我在英国扎根,就知道对这Chinese概念的理解狭隘了,因为在英国,这里的Chinese不单来自大陆,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南非、越南等地都统称华人,而非中国人。故此,Chinese在英国有两种翻译:中国人和华人。

关于农历新年是否中国专属,取决于判断的站位。如果是大中国站位,如这些批评大英博物馆的中国网民和留学生,农历新年非中国莫属,因为在中国的教育里,很少听说过其他东亚国家也过春节。

留学生在年廿九晚自发前往大英博物馆去捍卫春节的中国正统性,这我能理解。在2008年中国举办夏季奥运会时,因为对英国广播公司(BBC)当时对西藏的报道不满,热血沸腾的我也交了10镑大巴费,跟着留学生的包车从布里斯托尔去了伦敦,在伦敦议会大厦对面加入其他来自英国各地的中国留学生,集体静默示威抗议。那是我人生当中第一次上街头抗议,这种在中国被视为违法的行为,在英国竟然这么轻易就能够实行,而且反对的是英国的BBC,当时我觉得不可思议。想想看,外国人有可能在北京集会抗议反对央视吗?

现在回看这样的行为,是因为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绝大多数都会下意识主动维护中国国家声誉。我现在才知道爱国主义是当代中国特有的教育,清朝之前,人们没有国家意识,那时清朝百姓帮助英国人打清朝不会有害怕心理,更没有当代中国人头脑里这种“传播中国文化和捍卫中国形象”的使命感。这样的使命感,在大多数中国人心里都位于一个崇高与神圣的地位。

谈到我过去无数次无条件地为中国辩护,我的英国先生最有感触,他认为我不讲道理,没有是非观。但那时爱国主义教育在我心里牢牢扎根,我认为自己在替天行道。

新春之前,英国华人自民党(Chinese Liberal Democrats)的杜淑真邀我参加新春宴席,主题是“庆祝农历新年”。如果我还是当年的留学生,可能就会认为杜淑真来自新加坡,怎么可以称呼自己是Chinese?而且怎么可以不注明是庆祝中国农历新年?但长期在英国的生活与工作,令我融入了英国社会,打消了此前的狭隘文化观。现在我懂得:华人自民党的成员是指来自各地的华人,不单限于中国大陆;这里的农历新年,不特指中国农历新年,因为来自中国、越南、韩国、新加坡等国的国民和华人,都庆祝农历新年。我这样的对农历新年的理解,是初到英国的中国留学生所无法懂得的。

根据大英百科全书的解释:“农历新年,是中国的Chunjie,越南的Tet,韩国的Solnal,西藏的Losar,也叫春节,通常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庆祝的节日。”

这些留学生不懂的英国常识,第一代移民英国的大陆移民多少应该知道。我近来自称是1.5代移民,因为我无法像我的孩子(即二代移民)那样,由于出生和成长在英国,价值观和英国同步。中国与英国价值观有极大的不同。中国文化与思维来自于象形文字,英国的来源于字母,本质上是两种没有交叉点的人为创造。如果不经个人努力与思考,很多第一代华人终生停留在1.0代认知水平上;而我在一次又一次地撰写英国社会与政治的文章当中,逐渐成为了1.5代。

从留学生和1.0代华人移民的观点看,大英博物馆和韩国当然都错了,自己发声谴责,是爱中国的表现,是为捍卫中国形象挺身而出,将在中国大陆获得掌声。但在我看来,他们自认为正义的举动,则为大英博物馆和韩国社会留下了负面的中国形象。

此事引发我更深的迷惑是:1.0代华人未来将如何在英国生活下去?英国在政治上已经与中国政府距离越来越远,比如唐宁街10号每年都要举办的中国新年庆祝会,今年已经改为“农历新年庆祝会”,庆祝中国、韩国、越南等国家的农历新年。

2023年,中英两国政治上也许会跟随美国有所缓和,也许不会。此前中英关系好,大多数一代移民都乐呵呵地乐于做两国间的桥梁,类似中国代言人,在英国讲好中国故事,向英国输出中国文化,而且视为光荣而神圣的职责。我能理解这样的立场,作为第一代移民,理解和接受英国社会文化极其困难,更不要说在英国社会出人头地。出人头地是当代中国人的共同价值观。如果无法在英国实现此梦想,那就在中国大陆寻找机会,因为那里有自己的亲人与朋友,以在英国的地理与文化优势,寻找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这样的思维,往往与政治立场无关,是典型的实用主义。

不过今非昔比,中英两国外交关系的黄金时代早已过去。证据之一是,有两位与中英两国政治高层都说得上话,曾被视为英国华人精英翘楚的第一代华人移民女性(一位来自大陆,另一位来自香港),近几年分别被英国媒体批判为试图为北京影响英国政坛,形象颇为受挫。

但在某些文化领域,中英仍然可以合作共庆。每年新春在伦敦举行的大型庆典活动,往往被视为“庆祝中国新春”,中国大使馆官员会在现场致辞。在这个盛典中,农历新年倒似乎还是中国的。

责任编辑:10001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农历新年是中国的吗?”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