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开明讲理才能听到诤言-中国讯息网

领袖开明讲理才能听到诤言

作者:杨建业 阅读量:8705 发布时间:2023-01-05 16:51:53

“千夫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是老古话了。语出《史记·商君列传第八》。然而,历史从来都是诺诺的“千夫”随处可见,而“谔谔”的一士却千古难觅。

这当然与人性的弱点有关。喜闻颂谀的“诺诺”而厌憎刺耳的“谔谔”,几乎是人类的通病。即便英明一世的伟人,有时也不免有这“糊涂的一时”。何也?可能与听了顺耳的话,人必会分泌出更多快意的多巴胺有关吧。

这更与领导者的开明与否有关。据传中国唐朝时,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写了两首宫体诗,令大臣虞世南续韵唱和。谁知虞世南却道:“圣上这首诗确实作得好,但格式并不文雅规范。圣上喜爱的东西,底下的臣民必然趋之若鹜,甚至会过犹不及,臣担心这首诗一旦传了出去,天下人都会附和与效仿,一旦风行起来,以讹传讹,反而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微臣不敢遵从您的旨意唱和。”太宗听罢只得悻悻然地说,“朕不过是在试探你罢了。”

晋武帝时代也有一位铮臣叫刘毅。一次,晋武帝司马炎问他,“朕可与汉代哪个皇帝相比?”答曰:“与东汉桓、灵二帝庶几近之。”桓、灵都是东汉有名的昏君。刘毅接着说,“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由此说来,还不如桓灵。”晋武帝听后,当然很是气愤,却也无奈,只好自我解嘲地说:“桓灵二帝在世时,听不到这样的话,如今朕却有如此敢于直言的大臣,是朕之幸也。所以,朕与桓灵二帝毕竟是不同的。”

这两个故事都说明,“明主可以理夺”。即便不是“明主”,只要不是过于昏聩的皇帝,还多少讲点道理,并不全以势压人。

一般而言,谔谔的铮士必因之于开明的领导人,而开明领导人的产生又常与开明的时代相关。所以才有历史上著名的汉唐气魄。有人说,只要不计较个人得失,不顾个人安危,公而忘私,就能做到直言无忌。“无私才能无畏”嘛。我不完全赞同这个看法。无私无畏的人有,但毕竟很少。像虞世南、刘毅这样的铮臣,就是放在当今的时代,也不多见。唐太宗说,“君犹器也,民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下之所行,皆上之所好。”所以下面是否敢说话,归根结底,还是要看上面是否有民主的风范。

当然,仅凭领导者的民主风范,还是很不稳靠的。据说李世民晚年就不如他早期那样贤明,还时不时报复敢于直言的大臣。毛泽东也是这样。延安时期他曾明察秋毫,见微知著。一次雷电,正在开会的延安县长不幸被电击而死。有个农民咒曰,“雷公怎么不劈死毛泽东”,毛闻言后没有大怒,更没有追究农民的“恶攻”罪,而是仔细调查了咒骂背后的原因,发现边区政府令陕北人民缴纳公粮的负担确实太重了。他由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减轻人民的负担,赢得老百姓的衷心爱戴和拥护。但后来的1959年,他却不能容忍彭德怀说真话的那封信了,不仅整惨了彭德怀,也酿成整个国家和他个人的悲剧,可不惜哉叹哉!正如唐代名臣魏征所言:“人主善始者多,克终者寡”。

由此,可得出如下两个结论:

一、如何避免权力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以及历朝历代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性”现象,并非易事,不仅是世界各国开国领袖的千古难题,也是世界各国人民期盼政通人和、行稳致远、长治久安的千古难题。

二、一个时代,如果诺诺之夫愈少,谔谔之士愈多,言论比较自由开放,则该时代就必是一个历史少有的开明盛世。

责任编辑:10001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领袖开明讲理才能听到诤言”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