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G20(二十国集团)峰会上,中美两国元首的会晤向世界传递了积极信号。美方向中方郑重做出“五不四无意”的承诺(不寻求与中国打新冷战、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不寻求通过强化同盟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独、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无意与中国发生冲突、无意寻求与中国脱钩、无意围堵中国、无意阻挠中国经济发展),中方明确了自身底线,并重申中国从来不寻求改变现有国际秩序,无意挑战和取代美国。双方的“战略保证”为两国关系设置了“护栏”,各方普遍认为中美关系趋向缓和,也关注接下来的中美互动。
美遏华动作不断 “缓和”似是台面姿态
这一个多月以来,两国团队按照两国元首共识,展开了一系列接触和对话。中美两国经贸、军事和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官员,举行了多次面对面会谈和线上沟通。
但与此同时,美国的遏华动作也未间断。去年12月15日,美国商务部宣布把36家中国科技公司列入出口管制“实体名单”,经济脱钩仍在继续;12月23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总额超过8500亿美元的2023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其中包括美国政府五年内向台提供10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及20亿美元“军事贷款”、加速对台军售等内容,显示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仍在加速“切香肠”。
中国人常说观其言、察其行。从美国所作的承诺和接下来的一系列行动来看,“缓和”更像是一剂烟雾弹,是台面上的姿态、是战术性的动作,而非真实战略意图。
战术式对待“缓和” 见当事国缺战略眼光
笔者以为,两国元首确立的“护栏”为危机中的中美关系开了一个好头,符合世界期望。若短期、应景、战术式地对待“缓和”,则不仅有失国际关系中殊为重要的国家信誉,也显示当事国对大国关系和世界局势的引导缺乏战略眼光。缓和不应只是美国安抚、塑造中国的障眼法,而应成为负责任大国的行为约束指南、处理大国关系的审慎态度,以及给世界的定心丸。
2022年10月,拜登政府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提出美对华战略的核心目标是“竞赢”中国,并宣称未来10年将是中美战略竞争的决胜期。与此相应,其手段是提升自身发展水平和不断挤压中国发展空间。提升自身无疑是竞争的利好面,但挤压对方的发展空间则不一定会成功——对方会设法突围,还会产生反作用力。比如,美国对盟友发起的贸易战,几乎肯定会招致报复行动。针锋相对的升级,只会扩大经济损失规模。恶性竞争也会失去合作者,而中美在多重议题上都有着紧密的相互依存度,难以割席。
因而,中美必须积极管理竞争,既提升自我,也能让对方获得正当利益,并在关键领域合作以实现共赢。拜登在与习近平的会面中表示,美中双方有共同责任向世界展示,美中能够管控分歧,避免和防止由于误解误判或激烈竞争,演变成对抗甚至冲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去年12月主持“中国事务协调办公室”(Office of China Coordination)成立仪式,确保美国能够“负责任地管理(responsibly manage)”与中国的竞争。 “负责任地管理”,意味着要改变认知和行为惯性。
此外,不随意挑战对方底线,遵循规则。 2022年的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台事件,让中美关系跌入冰点,显示台湾问题是中美之间最危险的闪爆点;处理不当,就会令两国关系陷入险境。
反映美国霸权思维尚争文化
中国领导人在与美国领导人的会面中,明确“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关系政治基础中的基础,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中美关系能否真正稳定,取决于这一问题能否得到妥善处理。维持台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符合中美共同利益,也是双边护栏的基石。
说到底,“烟雾弹”反映的还是美国根深柢固的霸权思维和尚争文化。一旦把对方界定为竞争对手,与之“共存”的意愿和空间就会急剧压缩。尚争文明有其优点,但弊端是缺乏从平等的角度与他国相处,从内省和道德的视角观察自身,以及从推己及人的全局观来成就彼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中美之间还要不断地增进理解乃至互鉴。
疫情三年,人类经历了诸多黑暗时刻,也深切体会到互助、团结的重要,与和平、繁荣生活的可贵。站在新年的起点,希望中美能抓住关系企稳的机会窗口,多为人类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