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3届财新峰会上,中国政府高级顾问、高级经济学家刘世锦表示,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在过去三年低于预期,到2023年至少应恢复到5%。
早在2022年初,中国就制定了5.5%的经济增长率目标。然而,奥密克戎的暴发和严苛的清零政策阻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中国2022年的经济增速下调至3.2%。自1977年以来,2022年的经济增速处于倒数第二水平。
中国曾在此前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到2035年发展为“中等发达国家”、经济规模比2020年翻一番,如今缓慢发展的经济也让目标变得更加困难。刘世锦表示,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经济须要以平均每年4.7%的速度增长。
目前,中国政府已开始逐步放弃“清零政策”,并宣布从2023年1月8日起,取消入境检测隔离和国际航班限制。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强烈信号,表明该国正准备与病毒共存。
此外,全球投资者似乎恢复了对中国经济的信心。随着中国放宽防疫政策,各国股市也开始上涨。中国经济能否如预期一样重回正轨?政府又将面临什么挑战?
中国能否顺利过渡到与冠病共存,这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尽管放松限制是好消息,但未来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
中国一直在努力加强国内经济循环,意味着国内消费在经济增长中应该成为更大的推动力。但要在2023年恢复消费,估计还需要一段时间。过去几年,城镇失业率没有太大变化,基本平均保持在5.5%左右。但根据官方数据,7月份,16岁至24岁的青年失业率已接近20%。
中国年轻人在国内消费总额中所占比率很大。失业率居高不下,意味着青年阶层的购买力下降,这会对消费产生负面影响。随着私企在放宽政策中加快运营步伐,青年失业率可能会下降,但也不会很快降至疫情前的水平。因此,国内消费不太可能成为2023年的增长动力。
最近数据显示,反映工厂向批发商收取产品价格的中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近两年来首次陷入通货紧缩。它曾在2021年10月达到13.5%,但到目前为止每月都在下降。此外,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工厂业务已经连续四个月下降,仍低于50,意味着制造业经济已经出现萎缩。
许多城市由于长期封锁,导致生产经营中断,企业难以交付新订单。幸运的是,中国不再采取严苛的防疫措施。我们可以预计,在新的一年里,企业业务中断次数将会减少,上述经济指标将在2023年上半年有所改善。
然而,全球对中国工业供应链的信心,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恢复,过去几个月疫情管制带来的深刻影响,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但疫情、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以及最近几次抗议活动,都令许多制造企业感到担忧。
短期内,这些企业不太可能与中国断绝关系,但从长期来看,供应链可能不再那么一体化。包括苹果公司在内的一些企业已经加快转移计划,将部分生产从中国转移到其他地区。但现阶段,中国仍掌握制造业的关键。由于净出口在将来仍是中国经济主要驱动力,该国可能会优先发展生产和出口。为了让经济重回正轨,中国应该精简供应链,重建更具韧性的全球价值链。
房地产市场应努力软着陆
房地产曾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许多行业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例如建筑业和金融业。这些行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然而,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也在2021年崩溃了,当时开发商恒大集团未能按期支付国际投资者的利息,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尽管央行和监管机构试图提高房地产开发商的流动性,但这还不足以恢复投资者对房地产市场的信心。人们对新房的需求仍然不高。如果房地产市场不能实现软着陆,中国将无法在2023年实现经济增长目标。
总的来说,我们预计中国经济在2023年将有更好的表现,但复苏之路十分坎坷。为了促进增长,中国须要出台和启动更有效的经济刺激计划,重振先前放缓的经济。除了传统的基础设施投资或减免税收的财政政策外,还应实施统一、可预测的疫情防控政策,重建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