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微信公号消息,我刚刚写到一半去了趟茶水间,几位吃外卖的同事在热烈讨论“报纸”是什么垃圾,我熟练地点开“垃圾分类”小程序……回到座位,旁边一位主任问:“我的苹果核该往哪儿扔?”毫无疑问,“垃圾分类”已是全城热词,而且越来越热。很简单,下周一,《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就要正式实施了。
都说上海人炼就五大品质可以战胜“垃圾分类”——法治精神、好学劲头、文明素养、面子意识、开放胸怀。外地人也被上海人的学习劲头折服,为“阿拉”加油。但距离下周一,也就是7月1日“大限”就要到了,垃圾分类需要努力的方面还很多。为了加持垃圾分类这场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硬仗,有上海媒体特别制作了一份垃圾分类“通关攻略”,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地介绍了如何按规定行事。
根据《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违法行为查处规定》《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两份法律法规,个人若将有害垃圾与可回收物、湿垃圾、干垃圾混合投放,或者将湿垃圾与可回收物、干垃圾混合投放的,由城管执法部门责令立即改正;拒不改正的,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个人若将湿垃圾与可回收物、干垃圾混投,首次被发现且拒不改正的,处50元以上100元以下罚款,第二次及以上被发现且拒不改正,则可处10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而如果个人将有害垃圾与其他生活垃圾混投,由于后果更严重,因此首次发现和第二次及以上被发现的罚款金额,分别提高至“50元以上150元以下”和“150元以上200元以下”。在垃圾分类的试点城市中,上海是最受关注的城市之一,不仅因为上海是一座国际大都市,影响力大,更因为垃圾分类在上海搞得风生水起,在今年7月1日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已经做到全民动员,工作有条不紊,有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气势。因此,上海本次垃圾分类新政,令人十分期待。
国家出台《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已经三年多了,而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在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仍面临巨大挑战。虽然46个试点城市都出台了具体措施,工作有了一定起色,也探索出一些成功经验,但总体形势仍不乐观。客观地讲,从分类到回收,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且在某些环节还存在问题。
垃圾分类有了具体措施后,落实是重中之重。垃圾分类其实是“强制”分类,必须有“强制”的措施和执行力,这是垃圾强制分类成败的关键。对此,从人员配备到技术配套,从取证到执法等等,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必须不惜成本。而上海即将开始的垃圾分类新政,就要在落实上拿出魄力来。垃圾分类即将 “开考”,期待上海优异答卷,相信上海一定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