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分享三个数字:30、6、80。在许多与永续发展相关的国际论坛上,常常会从不同角度,听讲者分享类似的概念。
“30”代表的是,据统计,在2030年以前,全球会有30亿人加入中产阶级的行列;“6”指的是若当今的生产与消费模式不做任何改变,则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很可能上升6摄氏度(而不是2摄氏度)。“80”则是参考联合国的预测,在2050年左右,世界上80%的人口,都会移居到城市,届时超级大都会(mega-city)将成为常态。
若上述说法成真,甚至发生的时间更早,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即将碰到的事实:更多中产阶级会导致更多的消费和能源消耗,都市拥挤会成为常态,居住品质会更受重视;加上如果大家按照既有模式不做任何改变,二氧化碳增加造成的温室效应,会让更多的极端气候现象发生,冲击大多数人的生活与经济活动。
因此,为了让“永续”的理念真正落实,同时进一步提升生活品质,甚至促进可持续增长,循环经济可能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根据循环台湾基金会给的定义,循环经济是一个资源可恢复且可再生的经济和产业系统。比起传统的线性经济,从产储运销到终端消费的过程,多半属于一次性利用且产生大量废弃物,循环经济注重的不光是重复利用,包含产制过程中的碳足迹计算、再生能源的使用,以及如何把产品/副产品的价值萃取出来,作为一种新价值的来源,或是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商业模式等等,都是循环经济强调的部分,用新的方式,确保地球有限的资源得以生生不息的运用。
循环经济思维转换的例子
为了把循环经济应用在各个面向,特别是经济活动中,如何着重在“使用”而非“拥有”,就是一个很好的思维转换。很多时候,在交通方面,我们需要的是“便利的通勤”而非“拥有一辆车”;在居家生活中,我们要的是“洗衣服的服务”而非“拥有一台洗衣机”;在食衣住行育乐与工作等几乎所有层面,我们需要的很可能都不是那些“所有权”,而是能够舒适、有效率,且便宜便捷的“使用权”。这不仅是循环经济的核心,也是近年来共享经济所提倡的理念。更进一步说,把产品服务化(Product as a Service)开始蔚为风潮。资讯科技(IT)产业其实早就实行类似的方案,即软件服务化(SaaS),微软的Microsoft 365/Azure等,就是提供使用者所需的各类服务,并透过网络定期更新版本,而非一次性的卖断某一套软体。
再举几个有趣的例子。试想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既节能减碳,又维持日常生活的需求?让我们从直觉上耗电最高的部分来聊聊。
从台湾住户夏季用电比率来看,光是冷气一项的耗电就占了将近一半,如果是老旧机型,耗能恐怕更高。其次依序为其他主要家电(约占40%),以及照明(约占10%);至于企业,则须视产业类别而异,但大抵来说,空调用电即便不是第一,也绝对占据营运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大宗。也因此,若想对节能减碳有所贡献,从用电最凶的地方开始规划,不啻为一个省电也省钱的办法。
“租用”凉爽干净的空气
套用循环经济或共享经济的思维,其实我们需要的是“舒适凉爽的服务”,而非去拥有一台冷气机。所以何不使用租赁方式来建置系统和设备,并针对客户需求,专门提供客制化服务,并在服务期满后,仍由厂商回收设备,再进一步回收利用,减少浪费。
这种概念,早在家具产业行之有年。因应全球化与大批高移动性的外派人士,每当移居到新的城市,添购新家具成了一笔很没必要的花费。当转赴其他城市工作时,很多家具都丢弃,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有业者观察到这个商机,便针对这些高频移动的国际商务人士,提供家具租赁服务,知名大厂IKEA也已采取类似的商业模式。
有形的家具可以这么做,无形的空气、水资源、能源等,亦可透过提供服务的方式,来满足使用端的需求。
享受舒适凉爽的室内空间,无须负担采购空调系统的成本、设备系统的保养、修缮费用,甚至是电费,都由提供商负责,用户仅就使用的时数,甚至是以“需要的温度”“室内空气品质”(例如CO2浓度)和“换气率”等更为客制化的方案来付费。像电信费用,用户可以任选每月多少钱或“吃到饱”的网络流量,然后选择搭配网内网外通话、海外漫游等不同的组合服务。因为是租赁的方式,提供商为了最大程度降低维护和替换成本,自然也会采用更能够回收利用的材料,设计更便于回收利用的产品,以及从各方面加强节能、使用效率,以及设备的耐用度等,从本质上,改变了线性经济的思维模式,转而拥抱循环经济。
“冷却及服务”(Cooling as a Service, CaaS),在《循环台湾》(黄育征、陈慧琳2021年出版)这本书中,就分享这么一个非常有趣且创新的商业模式。由Kigali冷却效率计划和巴塞尔永续能源总署(BASE)联合倡议推动,旨在透过金融业的支持,让生产者可以从买卖空调产品,转而变成服务提供商;客户也能够因为不用负担初期的建置成本,从而可以选择更高品质、高阶的机组、设备和系统,并采取冷气的使用时数、效能与品质作为付费基础。
为什么金融业的支持很重要?因为既然初期成本转移到服务提供商,这些相对较大额度的启动资金,就须要设计适当的金融架构,例如租赁融资方案、能源类型的应收账款,或是私募基金等方式来筹措。
机场照明完全租赁
如果空气可以透过租赁方式满足需求,同时做到高效管理与节能减碳,那灯光呢?
我们其实需要的也只是照明,而非拥有那些照明设备吧?再说,以全租赁方式外包出去,连维护、修缮、报废回收的成本都不用操心,对使用者来说,未尝不是件符合效益的方案。
荷兰的史基浦机场,就是全球首座租赁照明机场,由老牌灯泡公司飞利浦(当然他们现在的业务远不止灯泡)提供,卖的是“照明时数”而非灯具。飞利浦与史基浦机场签下为期15年的照明方案合约,提供这种被称为Pay per Lux的创新服务,设计并置入3000多组节能照明设备。客户方(机场)则提出相关要求,例如每个区域需要的流明(lumen),并按月支付照明的租赁费用。
由于有了飞利浦代为管理和维护照明设备,史基浦机场的照明电力消耗,比过去平均降低了一半,在节省成本的同时,也间接减少碳排放。
把设备所有权回归生产者,对使用者来说,省下维护成本,对厂商来说,也会希望灯泡不要太容易损坏,以及在使用过程中更节能。于是,飞利浦研发团队不断精进设计更耐用的LED灯,结合太阳能减少电力耗损,以及透过物联网技术,智能监测的方式,在无人活动的场域自动切断电源,或是在符合当下工作环境所需的情况下,提供最适合的照明度,避免无谓的浪费。这些技术也大可应用在诸如空调,居家、商办、厂房的电器,以及经济活动中的各个领域。
总结来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经济成长,仰赖的是高度消耗资源,一次性的生产与消费,导致高外部成本、破坏环境生态的方式。未来要改变的不只是产业结构与消费行为,更重要的,是能把循环经济应用在更广的面向,让永续发展作为典范转移的参考指标。只有如此,人类或许才能避免环境因过度消耗,以致适宜人居的区域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