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眼我在中国一家知名的书评与影评社交网站上注册15年了。因为这家网站主要偏向学术与艺术,基本不涉及政治,加上我只是发发纯学术的书评等,所以基本一直相安无事。但今夏起,发现连这家网站也变得越来越让人无法容忍。先是一篇2011年在此网发表的关于英文世界中佛教研究书籍的书目与内容介绍,以及同年悼念日本一位佛教文献学大师的文章先后被删;接着是2013年发表的一篇关于汉文佛教文献学的研究展望,以及三篇前两年在北京大学一家学术期刊上正式发表的文章,都被删除。理由无一例外都是“含有违法或不良信息”,并且警告“如你的发言近期多次被网站管理员删除,你的账号可能会受到禁言或封禁处罚。”讽刺的是,我将这个警告截屏贴出,马上又收到警告这是“含有违反社区指导原则的内容”。也就是说,受到警告是可以的,但不能把内容公开出来。而且即使通过了层层把关的正式纸质出版物审查,网媒还有一套更为严格且随意任性的标准来随时收拾人。
令人惊奇的是,即使是同一家网络企业,不同部门审查的标准还不一样。20年前我就是一家中国门户网站的客户,我还傻到将此门户的邮箱、博客以及微博都联在一起,尤其是每晚写完读书笔记或文章、译稿后,就会随手用它的邮箱备份。
有阵子,我经常与一位敦煌学的泰斗用邮件聊天,有一次他的博客将我俩聊天的内容发了出来。其实也没什么敏感的,就是谈古代治乱循环的周期率。我看他博客贴了,也顺手在微博上转发了一下,结果马上发现我的微博被封号了。微博被封也就罢了,结果连带邮箱与博客也无法登录。我按程序申诉,所转的博客内容依然在那儿好好的,怎么在微博中转一下就不合法了呢?并恳请至少让我登录一次邮箱,把过去多年的稿件备份出来。但一切如泥牛入海,时至今日,那位前辈的博客内容依然还在,我的邮箱与博客虽然也在,却因无法登录,成了无人照料的两堆坟茔。
这些年来,汉语舆论世界一天冷似一天是人所尽知,以前允许的,现在不合法了。前两天有人提到要“鼓励解放思想,发扬学术艺术民主”。这种话其实完全没必要对学者与艺术家说,最重要的还是向那些扼住学者与艺术家喉咙的公私部门宣讲即可。能够把这越来越紧的管制放松一点点,甚至只要恢复到几年前,或者哪怕一年前的标准,大家也会稍微松口气。
对学术与艺术不断勒紧的绳索,是整个社会管控中的一环而已,只不过在学术与艺术的神经末梢,也感受到了空前的寒意,但它并非是社会大环境的全部。话说这几天终于传来好消息,说是海外去中国逐渐放松,入境人员7加3改为5加3。这极大地简化了中外交流的程序,也为未来的大规模开放奠定了基础。
但是,国际开放是以国内开放为前提的,如果国内开放都还没能做到,又如何能奢谈恢复正常国际交流呢?前几天有位相熟的老师从上海到杭州去做讲座,虽然只有一小时的车程,却难似上青天。出上海时第一次核酸,到了杭州东站第二次核酸,入住宾馆第三次核酸。一天之内三次核酸,大半夜收到最后的核酸结果后,第二天上午的讲座方才得以实现以肉身形式前往,否则到了杭州也只能在宾馆中视频。本来现代高科技已经让沪杭两地实现前所未有的高效连通,现在却又让两地远隔千山万水!一切不便之后还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生命至上”。想想那些破产的企业、失业的民众,与不能得到及时救治而失去的生命,夫复何言?
话说在一个对上负责,而非对下负责的社会中,层层加码是一种逻辑上的必然。因为层层加码落实,才不至于有漏洞与疏失。从来很少甚至没有因防疫过紧,让整个社会经济凋敝、民众怨声载道而免官的。但一旦想要顾及民生与经济,搞什么“科学定点防疫”,出了一点点事情,党纪与政纪处分算是轻的了,就地免职也是常态。上级只提防控要求,具体则由下级看着办,并且有简单粗暴的向下问责制度,下级层层加码就理所必然。
官场如此,网络世界也是如此。那些将我正式发表过的文章直接删除的千千万万维稳大军,他们不会受任何负面问责,但稍微有一点良心不忍,枪口抬高一寸,可能就有受处罚与丢工作之险。两害相权取其轻,全社会在任何一个层面,任何一个部门都会层层加码,就是理性的自然选择。想改变这种从上向下不断勒紧绳索的社会生态环境,除非是改变向上负责的整个社会体系。而这,又岂是删除一篇贴文所敢牵涉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