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梦的军民融合复杂矛盾-中国讯息网

中国航天梦的军民融合复杂矛盾

作者:八塚正晃 阅读量:5863 发布时间:2022-07-04 14:29:28

中国提出全面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正雄心勃勃地发展航天事业。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航天大国,近年来雄心勃勃的航天事业刺激了美国,实际上,航天事业已经成为美中战略竞争的舞台。其中,太空的军事利用不容小觑。人类除了经济、社会、生活对太空系统越来越依赖之外,作为战斗领域的太空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高。习近平政权本身也在着眼推动重视国家安全的航天事业。

太空相关技术大多是军民两用。因此,习近平政权在2015年3月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升级为国家战略,对围绕中国航天事业的环境,逐渐产生各种影响。一直以来,几乎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CASIC)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CASC)旗下的国有企业和研究机构,垄断了中国的航天产业。但是,自从中国政府2014年决定将航天部门向民间资本开放以来,民间新兴航天企业急剧增加,中国航天商业市场规模也持续快速扩大20%以上。

这些新兴航天企业的崛起,并不是直接关系到太空的军事利用,不过可以研究航天事业技术的发展,将来军队或可利用民用技术和服务,帮助提高军事航天力量。此外,中国新航天企业的兴起,加上政府的扶持政策,在国际航天商业中,特别是在低端领域,中国发挥出优势,加剧与美国在商业太空领域的竞争。

另外,习近平政权在军民融合的同时推进航天产业国产化。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雄心勃勃的技术目标,其中之一就是以提高同航天相关的供应链国产化率为目标。在此背景下,中方认识到发展航天产业、技术、改善产品供应链实现自主保障,将提高作为航天防御能力之一的航天系统的生存能力。

但是,中国一边向民间开放航天产业,一边推进国际化的双重方针,也产生了几个问题。

一是与推进太空领域国际合作产生矛盾。中国政府在最新的《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提出构建航天国际合作新格局。在此方针下,中国政府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卫星发射能力,并与各国推进空间技术合作。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新兴航天企业的创始人和研究员中,有很多来自人民解放军研究机构的人员和兼职人员,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航天商业的警惕根深蒂固。

另一方面,中国今后也须要长期通过与发达国家在技术、人才交流来发展航天相关技术。但是,习近平政权从国家安全的观点出发,对核心技术过于依赖欧美等海外企业感到疑虑,故此,为了尽快实现自主保障而大力推进军民融合。中国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反而引起欧美各国的警戒,在航天领域被怀疑与军队有瓜葛的中国企业和学者,被限制出访发达国家等,丧失了技术和人才交流的机会。中国政府正面临这种“军民融合的两难境地”。

其次,针对航天部门向民间开放方针,须要建立法律体系。一直以来,在推进国防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如何用法律体系保障准入军需产业的民营企业的知识产权和信息保护问题,备受争议。也就是一方面要加强动员民间资源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尽量减少民间企业参与军需产业时面临的障碍和不安。从这个观点出发,在到2023年为止的第13届全国人大的立法计划中,如何建立军民融合发展法,是影响民营企业今后进入中国航天军事事业的关键。在中国的航天事业中,如何保护新兴技术领域国内相关方的利益和建立规范,以及如何协调,对习近平政权来说,是不得不着手解决的课题。

责任编辑:10001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中国航天梦的军民融合复杂矛盾”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