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卫健委日前发布文件称,下一步将优化升级“苏康码”后台管理系统,记录赋码、转码操作日志,便于溯源。“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和技术标准,加强健康码安全加密和脱敏处理,确保健康码可知可控、安全应用。”
健康码、行程卡正成为日常生活尤其是出行的必需。
众所周知,疫情常态化防控格局中,为了方便管理和识别,各地健康码一般分为红色、黄色和绿色三种。其中,红码表示需要在定点医疗机构隔离治疗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需属地疫情防控机构严格管理;黄码表示需要进行排查、核酸检测,并进行居家医学观察或健康监测;绿码则表示未见异常,可以正常出行。
正是因为绿码太重要了,以至不断有人感叹,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查询自己的绿码是否还在,有没有转黄或转红。而一旦转成了红码,意味着“码主”的生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会发生很大变化,可能出行受限,也可能被集中隔离等等。
这种精准化管理对疫情防控的作用不言而喻,健康码作为防控的手段和标识,也早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人们尊重健康码,就是在尊重疫情防控政策,更是在尊重政府部门的权威。
但是如果健康码出现了滥用,用到了与防疫无关的事务上,结果又会如何?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事件中,健康码赋红码针对的人群都具有很强的指向性。这不能不引发公众的某种担忧,同时也将健康码管理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
人在家中坐,红码天上来,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6月17日下午,郑州市纪委监委发布消息:针对近日部分村镇银行储户健康码被赋红码的问题,郑州市纪委监委启动了调查问责程序,对发现违反《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健康码管理办法》的乱作为,将依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河南官方的态度值得称赞。健康码滥用如果被坐实,那肯定不是小事,不仅涉嫌违法,而且还会动摇公众对健康码乃至整个防控政策的信心,进而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但即便有彻查的坚决态度,也不代表河南的“红码疑云”可以马上得到澄清。因为在赋码权限在谁手里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据媒体报道,到目前为止,河南各相关部门并没有统一的说法。
明了这一点,再看江苏省卫健委的这个关于健康码管理的最新文件,其重要性就凸显了出来。
2020年4月发布的国标《个人健康信息码参考标准》已经提出,健康码的制码记录应保留一段时间以供查询。江苏此番表态,则是公开层面首次明确健康码系统应可以对赋(转)码操作记录“溯源”。
综合各地情况看,目前健康码的赋(转)码操作,既有大数据自动完成的情况,也有人工手动处理的情况。但不论哪种情况,都必须有明确的流程和权限范围,相关操作记录应该长期留存备查。“谁动了我的健康码”,这个问题不能成为谜团。这既是规范管理的需要,也是为了便于事后的溯源和追责。
当然,正如专家所说,从长远来看,健康码应该收归国家统一管理。这是杜绝滥用,让健康码回归本意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