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任接着一任抓、一仗接着一仗打、一代接着一代干,不忘初心不是挂在嘴上的豪言壮语,而要在实践中让群众有获得感,感受到真变化。
十月村被誉为浠水县第一村,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一直以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而闻名。67年前,这里成立了湖北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饶兴礼农业生产合作社,打破长江以北不能种双季稻的惯性思维,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如今,十月村已成长为集村、社区、企业于一体的城中村,集体经济来源以商贸、物流、仓储为主,去年的村集体纯收入达到1500余万元。从传统型的农业村发展为现代化的城中村,十月村的成长之路,可视为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个缩影。
一个地方,拥有自己的优势产业,经济发展就等于有了动力引擎。回忆起十月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产业状况,老党员鲁又全掰着指头,一口气细数了当时办得红红火火的养猪场、砖厂、茶厂等十几个产业,产业发展的热闹景象犹在眼前。这位70多岁老人口中,出现最多的词就是“市场”,正是由于敏锐把握市场环境,开拓出一个又一个产业,十月村的集体经济才得以长足发展。“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各种产业繁荣发展的背后,是当地始终有一个懂经济、敢创新的领导团队。从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饶兴礼带领12户农民兴办合作社,把分散的小生产者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创造了“湖水翻山”的奇迹,到时任村党支部书记郭新志瞄准高、新、尖技术,开办湖北首家为出版行业服务的装饰材料厂,再到现任村党委带领大家逐步退出第二产业,全面进军第三产业,紧紧围绕市场做文章,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村民根本利益,始终是每一届村委会开展工作不变的出发点。
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是决策得到群众拥护的强心剂。从村民的生活感受出发,投入数百万破解买菜难、休闲难、行路难、如厕难、停车难等问题,到解决幼儿就学、青年就业、老人养老等问题,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群众身边的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正如村干部谈到的:“发展经济本身也是为了增强民生福祉,老百姓的满足就是我们的满足”“不改初心,就要始终对人民负责”。
一任接着一任抓、一仗接着一仗打、一代接着一代干,不忘初心不是挂在嘴上的豪言壮语,而要在实践中让群众有获得感,感受到真变化。如今,有的基层干部总是抱怨工作不好开展,谋划产业得不到群众拥护。说到底,还是为民服务意识没有真正落地,发展实效没有完全回应百姓期待。瞄准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一个一个解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自然就能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当年“第一个吃螃蟹”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是这样,今天的现代化村集体,仍然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