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高考“大数据”沦为不法商家的嘘头工具-中国讯息网

谨防高考“大数据”沦为不法商家的嘘头工具

作者:李红军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19-06-24 12:42:25

       随着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公布,高考志愿填报也即将开展。对于考生们来说,“填得好”无疑和“考得好”一样重要。面对对人生有决定意义的志愿填报,和焦虑的家长、迷茫的考生同时出现的,还有试图趁机捞一笔的不法商家。当下高考志愿填报辅导市场火热,收费多在数千元至上万元,甚至有高达5万多元的“天价”套餐。不过,辅导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仅培训三四天就能速成上岗,有的考生在机构辅导下填报的志愿并不靠谱。有的家长以为能花钱买心安,到头来却是交了智商税。

  眼下随着高考成绩的公布,有幸入围的学子们开始进入填报志愿阶段。此时高考“大数据分析师”开始粉墨登场。他们之所以使出浑身解数,把高考大数据吹的神乎其神,奉为不二神器,就是看中了你要包里的钱。这些所谓的“高考咨询师”,多是一些“冒牌货”,有的经过三五天的简单培训就开始“上岗工作”,收费少则几千,多则上万,这哪里是在“助教”,分明是在骗钱。高考“大数据”正在成为不法商家的噱头工具,令人忧虑。 

  不错,高考志愿的填报与高考同等重要,对于一个考生来讲,不但要“考得好”,更要“报得好”,只有做到二者的有机统一,才能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然而,每年高考志愿填报前夕,总有中介或网站宣称掌握内部大数据。其实,各地教育考试院已明确表示,没有跟任何社会性机构或企业合作,考试院按照教育部信息公开工作要求,对招生计划、录取结果等数据均已进行公开,报考志愿前均向考生印发了志愿参考资料供研究填报。商家所谓的“内部大数据”纯属造谣,无非是营销口号,根本不具有“指导性”,千万别轻信和盲从。一方面,这些所谓的“大数据”多数是往年的数据,是否具有指导性,值得怀疑。另一方面,作为考生要填报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别听一些不法中介的“瞎忽悠”。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自己所学专业感兴趣,他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并在其所学领域有所作为与建树,反之,硬搞“拉郎配”最终只能导致无谓的结局。  

  防止高考“大数据”沦为不法商家的噱头工具,需要“有形之手”钳制。首先在相关信息公布的速度和广度上,要及时迅速有效,防止出现空挡。据悉,,为了给广大考生报志愿提供更多参考,近年来教育部门也做出了一些努力。根据全国各省份高考志愿填报时间安排,“2019年高考网上咨询周”将于6月22日至28日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启动,每日咨询时间9点至17点。“咨询周”期间,全国招生高校将在线回答问题,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河南、海南、贵州、青海等部分省市将在平台举办咨询专场。广大考生和家长也可通过手机等移动端方式咨询。为提高咨询效率,教育部提醒,考生和家长可先浏览各招生单位发布的最新信息,了解相关情况。这样一来,不法商家的套利空间被压缩,家长和学生就会最终受益。其次对于那些以“大数据”之名,行骗钱之实的不法中介必须进行棒喝,就不能让这些人混迹于市,干些坑人骗钱的勾当。发现一起,处理一起,绝不姑息纵容。只有形成强大的震慑力,不法商家才会心存敬畏,不敢轻易地造次。另外,家长和考生要多些理性,少些盲从。这方面理性很重要,过度依赖所谓的“高考咨询师”,最终只能白白交了“智商税”,让不法中介的黑心钱赚得盆满钵盈。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谨防高考“大数据”沦为不法商家的嘘头工具”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