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正能量大V遇到疫情和封城的连锁反应-中国讯息网

当正能量大V遇到疫情和封城的连锁反应

作者:中国讯息网 阅读量:8519 发布时间:2022-04-14 23:29:55

上海这一轮疫情持续了半个多月,全市静态管理也持续了半个月。严格的控制措施导致许多人就医困难,甚至因治疗延误而死亡次生灾害也发生了。受影响的不仅仅是普通人,还有一些网络V及其亲属。

根据卦哥家财经大了解,一共三起:著名财经大佬郎咸平的母亲因为核酸问题未得到及时救治去世,作家六六患有心脏病的母亲被要求转往方舱医院隔离,网信证券副总裁韦桂国据报突发脑溢血未得到及时抢救去世。

上述消息引起了网民的各种反应。有人感叹名人的经历也是这样的,更别说普通市民了;一些网民挖出了他们之前关于防疫的评论,并在网上开始引起转发。

财经大佬郎咸平本月11日发微博证实,其98岁高龄的母亲因为肾脏问题送医,但等不到核酸检测结果出来,就病死在医院的急诊室外。

郎咸平表示,其母肾脏有一点衰竭,按照过去的诊断,只要打一针就好。但是上海现在严格规定,必须要做核酸检测后才能就医,其母在三甲医院当场做核酸,4个小时都没出结果,最终在医院急诊室门口去世。当时他想去医院见母亲,但由于小区封闭,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和有关部门沟通才被允许去医院,站在马路上又叫不到网约车,最终也未能见到老人最后一面。

他在微博中写道,对此事“深感震惊”,认为这是一起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并希望这种悲剧不要再发生。

郎咸平是著名经济学家,出生于台湾,赴美求学取得金融硕士、博士学位后,曾就职于香港中文大学,写有《资本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改革》《郎咸平说》等一系列书,卦哥的金融启蒙可以说也是他的影响,他的书80%卦哥都读过。郎咸平这些年在内地众多财经节目做嘉宾和主持人,他一向是呼吁“国进民退”的经济改革而受到关注,18年前的郎顾之争他面对中国国务院展开的改革争论让他名扬天下。郎顾之争后他开始活跃于中国财经圈,铁道部高层的下马和多位高级官员的下台都是他一手造成,多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经济学家。

作家六六本月10日也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自己父母的遭遇。六六说,她的父母确诊冠病,心脏不好的母亲“天天被居委会吓唬要拖到方舱,终于心脏病发作”。她母亲的身体状况很危急,有病得不到救治,救命药硝酸甘油快吃完了,还天天被居委会追着骚扰,威胁要拖到方舱医院,“活在无限恐惧和绝望中”。六六称自己对此无能为力,只能鼓励母亲坚持,“即便抓去方舱,也不会比集中营更差。你这一生,没有自主选择这回事”。

第二天,六六又发微博称,父母目前已被允许居家隔离,母亲经服药后心脏的情况趋于稳定。六六出生于中国安徽,曾出版《王贵与安娜》《双面胶》和《蜗居》等多部小说,其中不少作品被改编为电视剧。她曾在1999年到新加坡定居并入籍,但目前多数时间在中国生活和发展事业。

网信证券副总裁韦桂国去世的消息12日在网上流传,《证券时报》官方微博“券商中国”记者从网信证券多名华东区域的前员工处证实了该消息。韦桂国是因上海封城期间发病来不及救治导致死亡,韦桂国在上海家中突发脑溢血,封控期间联系救治未果,于住所病逝,“期间其夫人在沪外隔离未在家,只有其女儿眼见其病逝……”

韦桂国是中国证券业的知名人物,他2004年加入申万宏源,2013年11月至2018年7月在太平洋证券任职,任太平洋证券总裁助理。2018年8月到网信证券担任副总裁。

这几个大V郎咸平、六六、韦桂国等人的遭遇,很多网民表示同情,但也有人翻出了他们之前关于疫情的“正能量”言论。

本月4日,郎咸平曾在微博上大赞上海的封控措施,他写道:“今天,上海,2500万人,全民核酸,各地驰援全国一盘棋,这就是中国力量。”

韦桂国同一天也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一条题为《十万大军集上海,国运大决战》的网文,并评论称自己赞成动态清零的策略,他还顺带提到了台湾问题,称“带湾湾回家时,全民战争动员也不过如此”。

还有六六,网民则重提她在武汉暴发疫情时引起的争议。2020年3月,中国广电总局组织拍摄抗疫电视剧《在一起》,编剧之一的六六被派到武汉调研。她把方舱医院里的医务人员和病患称为“素材”,还庆幸自己来得早,被网民批评缺少怜悯之心。另有网民质疑,为何要找一名外籍人士来开展这项“爱国任务”。

被网络爆出后,六六11日发微博辩解称,疫情发生之初,武汉封城是无奈之举,那时候大家对疾病没有认知,也没有疫苗和特效药,全球都很恐惧,“政府采取的措施经对比可看出是对中国民生和经济最大保障”。对于现在上海封城,六六则呼吁对疫情管控下的次生灾害给予关注:“是不是我们应该检视一下新情势新境况?做出一些调整?”但是卦哥家财经发现,六六的微博内容现在已经没有了,清空彻底。

大V都在面对这些情况,还只是报道出来的,其他的多多少少可能也有,可想而知普通人会是什么样子。这些日子官方不断说“动态清零”不动摇,但在现实中,“一刀切”防疫造成的次生灾害致死人数不断增加。也许就像六六后来说的,是不是应该检视一下新情况、做出一些调整了?

上海封城这么久,解封还遥遥无期,舆论每天让人揪心,周边其他城市的居民已经开始囤货,因为周边城市已经有封城的舆情发生。

多位宁波的网友在微博晒出了几张在当地超市拍的照片,却看到货架空无一物,剩下的饮料、方便面、速冻食品很少,和封城前夕的上海超市一模一样。不同的是前天宁波只有三个阳性,过去一周只有20个阳性。

本周宁波不少公司在单位工作的人越来越少,核酸筛查也经常在各个社区进行。虽然没有人说出来封城,因为会被控造谣追究责任,但每个人都默默地开始囤积食物,毕竟,没有人想像上海一样。

在过去半个多月的上海封城管控中,人们买菜看病难的悲剧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上面的大V们的家人因治疗延误而死亡也让各地的居民谈封色变。在过去的几天里,从广州到苏州和杭州,居民们普遍因为担心封城而囤积物资,由于抢购囤物资都是一二线城市所以销量暴涨。食品类和白酒类和化妆品类股票已经大涨3天,更有甚者本月已经涨幅50%以上,囤货如果继续蔓延卦哥家认为会拉高价格,会让第二季度消费类企业营业额出现大幅度上涨。

如果广州和苏州因为病例的激增而使封城变的有可能,那么在杭州和宁波,单日新增感染不超过10例,封城更像是狼来了的焦虑。只要有“核酸检测”“静态管理”的消息,还有官方说“物资充足”的言论,都会让居民产生不信任反应,更加增加囤货。

自从疫情刚开始,武汉封城轰动全世界。然而,许多人没有预料到,即使中我国疫情得到控制,封城手段仍然被重复使用。从南京到西安,从深圳到上海,很多大城市都经历过封城的滋味。更不用说吉林长春,广西东兴,已经封控一个多月了,前年9月开始反复封城的云南瑞丽也是最长的一个地方。

对于幅员辽阔的中国来说,封城是控制疫情流出到其他地区的有效办法,这也是官媒反复强调的“算大账”。《人民日报》昨天发表评论称,防控措施会令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群众生活受到影响,但换来的是“更大范围、更广泛的百姓正常生产生活”“更加宽松、稳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可是封城从云南边境小地方开始,现在到了经济重镇,封城导致的经济帐已经无法算清。

封城越来越频繁,让全国各地的人草木皆兵。最近这波囤菜潮凸显了封城概念引发的集体恐慌。如果说武汉封城的悲剧是措手不及,瑞丽封城的困境是管理不善,当最发达、最开放的上海否认封城到进行封城,封城后的社会乱象,其他地区的人很难不怕大规模封城,居民开始对官方宣传半信半疑。这不利于社会稳定,也损害了官方信誉。

质疑封城已经被上升到政止问题,所以除了普通居民,到现在上海大V极少数在社交平台对此表示过不满。这也就是为什么本文开头三个大V现在被人挖出之前言论的原因,即使发生了悲剧他们还是没有表达太多不满,毕竟活着的人还需要生活。

其实卦哥所生活的地方一直都还好,但最近也是已经被过度防疫弄的焦头烂额,已经导致居民怨声载道,平时的小区保安摇身一变成为了大权在握的防疫人员,立马气势爆发,且无人提出异议,因为提出问题的会被以不配合带走。

像我们这些小人物没影响力,所以提出意见也没用,所以微博上和一些公众号中现在大量讨论认为,郎咸平等本身就是具有大流量的各领域网红人物,在疫情时候为各地防疫措施大家赞扬,并肯定了大国力量,却不为小民说话,没想到悲剧最后落在自己身上,一点都不值得同情;还有一些人觉得,对于别人的不幸,不应该幸灾乐祸,更何况郎咸平他们也不知道会发展到这样,过度批判他们有点过了。

奥密克戎变异的超传播力使得大规模封控几乎成为清零的必要手段,但随着封城频率和范围的增加,其多米诺骨牌效应越来越明显。这不仅是对地方管理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秩序和国际形象的全面考验。

可以肯定的是,当舆论仍然在共存或清零中无休止的争论时,人们对封城的反应表明,越来越多的人不想自己成为被牺牲的代价。

责任编辑:10001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当正能量大V遇到疫情和封城的连锁反应”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