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人大代表蒋胜男建议,逐步放开公务员录用的“35岁门槛”。倡导全社会招工消除职场年龄歧视,帮助再就业人群打破35岁年龄限制(2月27日《中国新闻周刊》)。
为什么在公务员录用中设定35岁的年龄限制,现在无从考证。有一种可能就是,与我国对于“青年”人的界定有关系。在我国,国家统计局习惯把“15---34岁”界定为“青年”。毫无疑问,不管哪个行业,都需要年轻人。他们有活力,有干劲,有创新精神。公务员队伍与其他行业一样,需要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本身无可厚非。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成长速度在“变慢”。学习时间的延长,成家年龄的提高,年轻人步入社会、进入职场的年龄也在增长。很多年轻人对于自身学历要求越来越高,研究生毕业都已经是近三十岁的年龄。据统计,我国平均结婚年龄一线城市达到30岁以上,而在一些农村地区平均结婚年龄也在25岁以上。男性平均结婚年龄已经达到30岁。这意味着,在很多年轻人在刚刚步入社会,或者刚刚成家的时候,就即将被一些行业关上入职的大门。
公务员录用设定35岁的年龄限制,不仅堵上了一些优秀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大门,更重要的是,对于其他行业起到了一个坏的“示范”。因为公务员设定的35岁门槛 ,很多行业因此效仿。35岁的人成了职场老人,很多行业一过了35岁似乎就很遭人嫌弃.....干部过了35岁,也就过了提拔的黄金期。不少行业对于年龄的限制有过之而无不及,前台接待、客服代表,年龄甚至限制在25岁以下。而对于许多IT行业人士来讲,35岁则意味着技术生涯的结束。35岁俨然成为职场"生死线"。如此职场的年龄歧视,不仅不利于促进就业,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也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2021年,我国人均寿命已经达到了77.3岁。讨论多年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也即将付诸实施。人的寿命提高了,工作时间也要延长。35岁的年龄限制,明显与我们的延迟退休政策有抵触。我们的政策,不能陷入“找工作嫌你老,想退休嫌你小”矛盾之中。
国际卫生组织对于“青年”的界定一直在变化,通常把44岁以下的人都划入“青年”。他们甚至可能在提高“青年”的年龄。我们不能低估了“青年”界定对于人的心理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更不能用年龄直接设定职业门槛。公务员招考突破“35岁门槛”,既是时代大势的要求,也是现实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解决“就业难”、“用工荒”的大背景下,不能让“35岁门槛”再加一道坎,再添一堵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