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简历造假成为职场路上的坑-中国讯息网

别让简历造假成为职场路上的坑

作者:毛建国 阅读量:15186558 发布时间:2019-06-23 15:15:07

毕业季到来时,对于不少应届毕业生来说,准备好一份简历,是找到一个好工作的敲门砖。但写好简历这件事,对于不少求职者来说并不在行。近日,媒体调查发现,在电商平台,主打“代写简历”的商家越来越多。他们的收费从百元起步,从交易量来看月销量都已过万。有些惊讶的是,为帮求职者打造一份漂亮的简历,不少商家还会虚构部分项目经验。

面对成百上千的求职者,用人单位的第一印象,往往就是从求职简历产生的。对于求职者来说,简历就像是一块“敲门砖”,未必就能起到决定作用,但确实能够让自己引起用人单位的关注。有时,关注就等于机会。可再重要,也不能成为造假的理由;相反,正因为重要,更不能造假。

简历造假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动手,夸大、虚构一些事实,甚至杜撰并不存在的经历和荣誉。还有一种就是请人代劳,通过人情交换或者直接花钱购买。应该说,简历问题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即便是简历代写,也是早已有之。想想看,连论文都会出现造假、代写,简历造假又有什么奇怪的。可也正是因为论文造假出现的一些问题,提供了审视简历问题的新思路。

论文造假本来是学术领域内的事情,但一段时间以来,却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去年,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梁莹卷入“抄袭风波”,这个曾经的明星教授,一时间声名扫地。而在今年初,演员翟天临晒出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博士后录用通知书,随后被质疑论文涉嫌抄袭,翟天临的声誉迎来了“断崖式下滑”,就连北京电影学院也“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如果可以重来,这两个人一定不会选择以这样的方式飞过。现在,后悔、后怕的也远不止这两个人。有两种说法,分别叫做“当年大家都这样”,“当时自己年轻以为可以这样”。当然,这种托辞,不值一提,学术是严肃的,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可回头来想,仅仅是这两个人有这样的“黑历史”吗?现在不少漂亮人设,可能都经不起推敲,当事人现在最想要的就是“后悔药”。而随着学术规范的深入人心,不排除还会有人,乃至更多人栽倒在起点上。

学术论文的经历,已然给求职简历敲响了警钟。现在,社会对于诚信越来越重视,而随着信用体系的完善,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简历造假曝光已经成了大概率事件。特别是当一个求职者,经过一番努力,站在了聚光灯下,更会迎来全社会的打量,甚至是最苛刻、最挑剔的打量。而当时的求职简历很有可能被翻出来。真要那样,只能是“画面太美”。

诚然,简历造假问题也与用人单位有一定关系。这需要用人单位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大数据建设,进一步提升识才、用才的精准度和公平度。但要看到,这是一个趋势,想靠着一张虚假的简历“蒙倒”用人单位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更会大大提高入职信用门槛。对于求职者来说,哪怕简历再难写,也要自己去写;哪怕没有什么绚丽的标签,也千万不能造假。这是底线,而底线一旦突破,所付出的代价可能超乎想象。

“纽扣要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一些基本的价值底线,从一开始就要坚守。求职简历,其实是一个求职者与社会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如果一开始就学会弄虚作假,又会埋下什么样的种子?必须提醒求职者,别让求职简历成为未来的大坑。且不说靠着简历造假越来越难以达到目的,就说按照社会发展的趋势,简历造假的发现几率大大提升,而其成本乃是“无法承受之重”。

责任编辑:XW81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别让简历造假成为职场路上的坑”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