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争夺民主话语权-中国讯息网

中国争夺民主话语权

作者:于泽远 阅读量:13823608 发布时间:2021-10-18 10:29:01

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上周强调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并阐述了评判民主制度的标准和中国式“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优势。在西方舆论普遍认为中国缺乏民主自由的大背景下,中国领导人高调肯定民主价值,宣示推进中国式民主的决心,既是国内政治发展的需要,也是要和西方争夺民主话语权。

10月13日至14日,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在会上重申了他对民主制度的评判标准,也就是“八个能否”: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

习近平不点名批评了西方票选民主的不足,称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国家民主不民主,关键在于是不是真正做到人民当家作主,要看人民有没有投票权,更要看人民有没有广泛参与权;要看人民在选举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口头许诺,更要看选举后这些承诺实现了多少;要看制度和法律规定了什么样的政治程序和政治规则,更要看这些制度和法律是不是真正得到了执行;要看权力运行规则和程序是否民主,更要看权力是否真正受到人民监督和制约。

“如果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只有竞选时聆听天花乱坠的口号、竞选后就毫无发言权,只有拉票时受宠、选举后就被冷落,这样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

他也不点名批评西方对民主定义的垄断,称民主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一个国家是不是民主,应该由这个国家的人民来评判,而不应由外部少数人指手画脚来评判”,“用单一的标尺衡量世界丰富多彩的政治制度,用单调的眼光审视人类五彩缤纷的政治文明,本身就是不民主的。”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西方舆论普遍承认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进步,但中国政治制度的进展很少被提及。在西方舆论看来,几十年来中国的政治制度没有多大变化,尤其是近几年来,官方加强了对异见人士和舆论的管控,中国民主不进反退,距离西方认定的民主、自由、人权标准仍很遥远。

西方舆论对中国政治的评判也不都是出于偏见。从西方价值观角度看,中国缺乏党派制衡和一人一票的选举形式,言论自由尤其是政治言论受到严格管控,民主自然也无从谈起。

按照西方对民主的定义,中国一党执政、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民主。中国改革开放后,西方也一直试图引导中国按照西方价值观进行政治改革,中国则坚持走自己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西方的努力没有取得成效。

中国能在与西方的政治对抗中坚持走自己的路,除了历史文化传统外,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政治制度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几十年来,与实行西方选举制度的印度、巴西等人口大国相比,中国在人民生活水平、综合国力提升等方面远远胜出,证实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有效与合理。否则,中国很难成为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朝着第一大经济体迈进。

实际上,与40年前甚至10年前相比,中国的政治体制也在不断变化,比如法治建设,打造服务型政府,制约权力,打击贪污腐败等等。也就是说,中国政治体制并非只有外界看到的集权一面,也有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而做出的调整和改进,其中包括加强协商民主、保障人权等等。

但西方不承认中国政治制度的改进与民主有关,这首先因为双方对民主有不同定义。同时,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竞争更趋激烈,西方长期占据民主道德高地,用民主、自由和人权打压中国早已得心应手,不可能放弃这个有效武器。

中国在面对西方用民主、人权武器打压自己时往往十分被动,这固然因西方舆论在国际社会中拥有强势话语权,但中国在民主方面缺乏有效说辞,难以为自己辩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正处于全方位崛起的历史阶段,当然不甘在民主话题上总是挨骂。中国领导人高度肯定民主价值,提出评判民主的标准,强调要继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不仅宣示中国正在走一条不同于西方民主的民主道路,也意味着中国将建立自己的民主话语体系,反驳西方在相关领域对中国的责难。

当然,对中国来说,无论走自身特色的民主道路,还是建立民主话语体系,都可谓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10001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中国争夺民主话语权”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