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中,中国电力短缺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过去10年中,我的朋友在上海的工厂每隔几年就会在炎夏用电高峰停工一次,每次停工几天。这个例子似乎说明,电力短缺对中国和全球经济的影响相当有限。
然而,上述看法这回发生了明显变化,人们更担忧这次电力短缺的影响会更持久,原因有三个:
首先,当前的电力短缺发生在需求通常会达到高峰的夏季以外。其次,电力短缺是在全球采取行动应对气候问题的背景下发生的。随着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和北京冬奥会分别将在今年11月和明年2月举行,外界预测中国政府撤回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措施的可能性低。第三,此次电力短缺与欧洲天然气短缺问题同时发生。所有的因素都预示,一场与电力问题有关的“完美风暴”正逐渐形成。
什么导致了电力短缺?
供给侧冲击有可能是今秋电力短缺的主因,而煤炭价格飙升,以及中国为应对气候问题而出台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措施,是造成此次供给侧冲击的两个因素。
今年第二季度以来,新兴经济体暴发德尔塔变种病毒疫情,导致供应链从中国转移到境外的情况暂停。外需是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2021年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有所回升,工业活动加速带动电力需求上升。但受华南地区旱情影响,今年的水力发电量下降,对火力发电的需求激增,带动煤炭价格上涨。在现有的定价机制下,一些发电商无法将更高的成本转嫁给终端用户,因此煤炭价格飙升导致电力生产中断。
一个问题,两个方面
从大局来看,近期中国的煤炭危机和欧洲的天然气危机并非巧合。欧洲天然气危机可能有四个原因。
第一,中国今年对天然气的需求持续上升,以减少对煤炭的依赖。
第二,欧洲不断上涨的碳价,也可能限制了发电厂改用煤炭的空间。
第三,俄罗斯天然气产量上扬未能满足激增的国内外需求。在低库存量的背景下,人们更加担忧欧洲天然气市场在即将到来的冬季出现极度紧张的情况。
第四,天气日趋变化多端是造成天然气短缺的原因之一。2019/2020年暖冬和2020/2021年寒冬导致对库存的误判。同时,可再生能源的贡献也受到干旱、缺风等多变天气的影响。例如,巴西最近的旱灾导致当地的液化天然气(LNG)供应减少。
总的来说,我们认为,中国近日缺电并不是一个特殊问题。事态的发展将取决于今年冬天的天气:如果再迎来一个寒冬,影响可能更持久。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显示,较弱的拉尼娜现象可能会在今年较迟时候出现,这将是连续第二年出现的情况。
这可能会加剧世界部分地区已出现的干旱情况,并增加其他地区遭遇强降雨和洪水的风险。我们已经看到这场天然气危机对其他市场形成的溢出效应,例如油价因替代品需求而上涨。这可能给全球造成额外的通胀性冲击。
在中国国内,近期的电力短缺可能成为中国加快电力市场改革的催化剂。电价可能会上调,以反映成本上涨。这可能会推高当地的生产成本,全球因此可能出现通货膨胀。
对于新加坡人来说,即便北半球寒冷的冬天没有直接打乱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来临冬季的天气预测可能比以往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我们已因天然气价格上涨而支付了更高的水电费。如果人们对寒冬的担忧导致中国和欧洲的能源危机进一步恶化,我们很可能需为更高的商品成本做好心理准备。
总而言之,这不是我们过去惯常看到的电力供应紧张情况,加上欧洲天然气短缺,我们需更关注它对全球通胀可能造成的冲击。世界是否需要担心滞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来临冬季的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