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工”到“来深建设者”,不只是简单的标签置换-中国讯息网

从“农民工”到“来深建设者”,不只是简单的标签置换

作者:杨朝清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1-09-23 10:30:07

针对人大代表提出的“政府倡导各方媒体在宣传上不使用‘农民工’等歧视性语言,让业者有尊严”这一建议,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近日答复称,“我市虽不能要求本地媒体不使用‘农民工’表述,但也将结合深圳实际,引导新闻媒体多使用‘来深建设者’表述”。

农民工是一个奇怪的混搭,说是农民,已经进城务工,脱离了农业生产;说是工人,又刻意强调农民出身。农民工强调身份属性忽视职业属性,难免会让一些人戴上有色眼镜,对农民工群体进行歧视和污名化,似乎农民工就低人一等,似乎农民工就难以打破宿命,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出身论”。

与“60后”“70后”乃至“80后”相比,“90后”“00后”等新生代农民工不仅接受过更多的教育,也有更强烈、更敏锐的权利意识,渴望得到尊重和社会认同。一些从事建筑、装修行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会随身多准备一套干净衣服,干完活就换上。他们不愿意被别人贴上“农民工”的标签,不愿意被别人贬低和轻视,而是渴望被他人“温柔相待”。用“来深建设者”替代农民工,不仅更加开放包容,也更加客观中立,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温度和厚度。“来深建设者都是深圳人”,更是打动人心。

社会学家鲍曼用“液化”来说明社会流动,从农业社会坚固、沉重、形状明确的固体状态转化为现代社会流动、轻灵、千姿百态的液体状态,社会流动的加速,让许多城市得到飞速发展,也改变了许多人的生存状态乃至命运。正是有了许多“来深建设者”,深圳的繁荣发展才更有基础。

伴随着社会变迁,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细化。农民工称谓固然有通俗易懂的一面,也有存在“傲慢与偏见”的另一面。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取消农民工称谓也需要“过程意识”,难以一蹴而就。虽然取消“农民工”标签难以立竿见影,但“来深建设者”进一寸也有进一寸的欢喜。

古人云,“城,所以盛人也”,那些为了更好的生活来到一个城市打拼的人,虽然拥有同样的身份标签,但却有很大差异。有的人最直接最强烈的渴望是工资多一些,有的人最盼望的是解决子女入学问题,有的人荷包已经鼓起来了,更渴望精神层面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对于有的人来说,叫什么不重要;对于有的人来说,叫什么很重要。基本的物质诉求得到满足之后,一些人自然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诉求。用“来深建设者”替代农民工,传递出一种尊重和价值认同,能够满足部分人的精神诉求。

让劳动更有价值,让劳动者更有尊严,适用于每个劳动者,不管他来自农村还是城市,不管他来自东部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来深建设者”不仅是一种标签的置换,更是价值观念的转变。

责任编辑:10001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从“农民工”到“来深建设者”,不只是简单的标签置换”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