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职人员公务场合讲普通话是起码要求-中国讯息网

公职人员公务场合讲普通话是起码要求

作者:卞广春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1-09-14 12:15:10

 9月13日,四川省发布《关于在全省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进一步推广使用普通话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务人员在公务场合,必须使用普通话。(9月13日央视新闻)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和沟通的基础,普通话承载着广大社会公众共同交流、相互合作的桥梁作用。“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川人说普通话。”素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四川,是多民族聚居地,有56个民族。这意味着,即使是四川人,也有可能听不懂四川本地话。让四川各民族兄弟姐妹都听得懂,普通话是最理想的语言工具。要求公职人员公务场合讲普通话,是满足所有人都能听得懂的基本要求,也是展示四川形象,适应大开放格局的必然要求。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务人员,有着地方形象代言人的内涵。公职人员公务场合讲普通话,是自身执政水平、工作能力的起码要求,是对外宣传和推广四川能够收到满意效果的必要素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务人员在公务场合滔滔不绝,名副其实地宣传、介绍四川工作和成绩,如果大多数听众莫名其妙,对四川话一知半解,必然影响交流效果,甚至在关键时候出现答非所问、听而不闻的尴尬。 

  公职人员公务场合讲普通话被一再提起,是法律规定和群众呼声,不是小题大做。2004年2月1日起施行的《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办法》,曾对四川省的普通话推广工作提出了具体办法。其中,要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接待、发表讲话、发布信息等履行公务时应当使用普通话。2010年,曾有两名网友相继在四川在线给四川省委书记留言,希望四川推广普通话,以利于对外交流和提升四川形象。 

  无论对公职人员个人还是地方,讲普通话都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一个公职人员在公务场合,面对来自多个不同地方的人讲本地话,看上去很自信,自认为很有亲切感、幽默感,但实际上是对对方不尊重的表现。要想听懂对方说的话,也需要用对方能听得懂的话表达出来。方言与普通话并存,不像是洽谈事务、公务接待,更像是老友相逢。如果洽谈事务、公务接待还要找“翻译”,除了会闹笑话,也很难说抓住发展机遇,扩大对外开放。 

  要求公职人员公务场合讲普通话,不是排斥方言,瞧不起本地人。事实上,不仅本地人不反对普通话,本地人中的绝大多数也需要有大家都信得过、听得懂的普通话。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务人员在公务场合使用普通话,还能避免许多矛盾或尴尬。在面对多民族同胞时,不适合讲方言,也不适合讲某个少数民族的语言,只有讲普通话,才能避免歧视和纠纷,让所有人都得到公平对待。 

  所以,公职人员公务场合讲普通话别犹豫。要努力提高普通话水平,积极使用普通话,以适应新时代大发展、大开放、大文明的要求。

责任编辑:10001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公职人员公务场合讲普通话是起码要求”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