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喜茶店员拿错饮料顾客喝下后入院洗胃一事,9月3日,喜茶回应称:非常抱歉由于门店员工操作失误将陈列道具拿给了顾客陈女士。喜茶愿意配合陈女士及市场监管主管部门将陈列道具样品,送往权威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目前,喜茶已在全国所有门店下架同款陈列道具。(中国新闻网9月4日)
或许有人会说,出现如此低级的操作失误,纯粹属于涉事员工个人的无心之过,没必要苛责喜茶。实际上,依照《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无论涉事员工有意还是无心,无论涉事门店日常管理状态如何,这个“锅”喜茶都得背起来。
试问,陈列道具样品不应该有明显的“样品”标记吗?不应当与真品分开存放吗?为什么会拿错?既然是样品,内装液体成分不明,不能食用,为什么瓶盖还能打开?事前没有防范保护措施吗?任何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失误,背后往往隐藏着一连串的安全管理问题。这起舆论事件,充分暴露出喜茶在道具样品管理上的不细致。
利用PVC材料制作的仿真食品模型,在餐饮行业当中十分常见。这起事件中涉及的饮料,外包装也是类PVC塑料瓶,样品与真品在手感上几乎一模一样,无怪乎涉事员工与顾客接手时都没有发现异样。不妨用最严苛的角度担忧,即便没有出现员工误拿的情况,如此道具样品放在店中,会不会被不明所以的顾客或者儿童误食?
只要在餐饮门店吃到肚子里的都归于食品安全管理范畴。我们应当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对此,一方面要引导餐饮行业加强自我管理,加大安全培训力度;另一方面也要求监管部门也需要加强安全检查与风险评估,对于餐饮企业制作选用道具样品,推出更细致的管理要求,确保食客的嘴巴远离样品。
不能把员工误拿样品、顾客误食样品当成极小概率事件。不能把这起看似“乌龙”的舆论事件当成笑话看。只有提高警惕严格防范,广大食客才能吃得放心、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