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一段视频显示,武汉第三初级中学学生,在开学典礼直播中晕倒30秒无人扶。当晚,汉阳区教育局通过微博“知音汉阳”回应,当时该生倒地后,周边同学第一时间举手示意情况,班主任立即跑上前扶其至医务室观察、诊断。经过短暂休息,该生身体恢复正常,返回教室上课,且全天情况正常。(9月2日《中国青年网》)
学生开学典礼晕倒,周边都是同学,居然遭遇“无人扶”,初看之下,似乎让人看到了“冷漠的学生”,但这却是经不起推敲的。虽然当时的确是在30秒内无人扶,但周边同学却是第一时间举手示意情况,因此,对于学生开学典礼晕倒无人扶别过度解读,更别给学生套上“冷漠”的帽子,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当时的情景。当时正在举行开学典礼,这是很严肃的场景,学生自然得中规中矩,猛然有同学晕倒了,在当时的情景下,学生最习惯的做法就是举手示意让老师处理,因为一方面是当时正在举行开学典礼,另一方面是当时有老师在,学生不会自作主张。当然,还有更多的学生不能一下子反应过来。事实上,学生第一时间举手示意之后,班主任老师进行了妥善处理,学生身体也恢复正常。如果换一种情况,周边同学一哄而上,可能会产生不良的后果。显然,这不能表明学生是“冷漠”的,也不能表示学生是无动于衷的。如果当时学生无人举手示意,长时间不报告,这才可以得出学生是“冷漠”的结论。
对于同学晕倒,学生没有理由不去扶,这与社会上见到摔倒的人不一样。不可能遭遇“被讹”,毕竟周边都是同学,出现什么情况都是一清二楚的。况且学生还小,不可能想那么多,我们的学生也多习惯先报告老师再进行处理,特别在重大场合,学生还真不敢擅自处理事情。当然,学生急救知识的匮乏也是不争的事实。很多情况下,突发急症病人的生命关键在于第一目击者,身边的人如果具备急救能力,拨打120的同时抓住抢救最佳时间,积极实施抢救措施,能最大程度上让患者获救。不过,现实中这样的合格第一目击者太少了。一项针对上海市居民急救能力现状的调查显示,居民紧急情况下急救正确处理率为 44.27%。其中紧急进行心肺复苏的正确处理率最低,仅为18%。不只是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居民应急救护能力不足。另一项针对一、二、三线城市市民急救能力与意愿的调查显示,市民对如何正确拨打救援电话的知晓率最高(84%-90%之间),而对心肺复苏(CPR)和气道梗阻的知晓率最低,不到20%。许多大人遇事只会打120,又如何强求学生会急救,不会急救知识和技能,在遇到救人时总会出现犹豫。在当前急救知识普遍匮乏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强求学生。
应该说,学生开学典礼晕倒无人扶之所以受到一些人的非议,其实质是怕孩子从小就变得冷漠了,长大之后怎么办?我们的社会真的很需要多些懂急救的人,很需要多些热心的人,冷漠的围观者是少些更少些。因为谁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晕倒,如果遇到的是冷漠的人,生命就无法得到保障了。尽管我们对提高急救知识很期待,但也不能过度焦虑,更不能将矛头指向学生。
学生开学典礼晕倒无人扶,别急着指责孩子,孩子是无辜的。而现实中我们也见过太多孩子见义勇为的事。让孩子多学习急救知识,在关键时刻能够用得上,这才是我们要考虑的事。指责孩子就过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