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7日,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反映称,在学生入学时,很多学校要求填写学生父母祖父母工作单位和职务等信息,该信息可能造成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不公平现象,希望能禁止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收集该信息,只登记父母基本信息即可。北京市教委日前回应称,该信息严格保密,不对普通教师公布,正在研究取消父母职务信息的收集。(8月29日《南方都市报》)
孩子上学,学校在不侵犯家长隐私权的情况下,收集家庭相关信息也没啥不好。一方面,就孩子学习能力而言,不同家庭环境影响,其孩子学习能力提升也会不一样。比如:不管家长什么身份角色,既能给孩子做榜样,又对家庭建设十分严谨,尤其是在孩子培养教育上能体现严格、严谨的作风,那么,这样家庭的孩子,老师可能就不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他们身上,而是可以有针对性开展重点辅导、重点帮教。如此一来,也有助于精准教育和均衡教育。
另一方面,学校摸清家长信息,也有助于孩子安全管理。学校门岗虽有负责孩子安全责任和义务,但是,如果没有对应的家庭信息作依据,仅靠门岗保安主观判断,有时还真难免出岔子、惹事端。比如:家长上班与孩子放学时间不一致,家长怎么办?孩子安全又如何能保障?特别是随着全面三孩放开政策出台后,接送孩子的矛盾就更加突出。
再者来说,收集家长信息也是延伸廉政监督的一个重要方式。现在有些人之所以反对学校收集家长信息,关键在于个别学校和老师与有权有势的家长搞不正之风。比如:位高权重的家长,可以利用手中的职权,为学校或是老师谋取不正当的利益,而学校和老师也通过自己的手段为其孩子提供便利。比如:重点辅导、重点关注,让孩子坐前排、班干部等。其实,在笔者看来,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关键你从哪个角度上看问题。比如:对于有以权谋私行为,或是善于搞权权交易和权钱交易的人,我们不妨要加大监督和监管力度,对这些“隐患人”和“敏感事”就要格外关注。比如:前一阵子,“衡中校长儿子高考移民”案件,如果没有收集准确的家长信息,这些助学的好资源可能就会被少数有权有势的人所占有,让急需救助者失去其应有的好机会,这样就会让教育不公平。
所以,笔者认为,收集家长信息没啥不好,只要我们没往歪里想,往邪里做,又何惧身正还怕影子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