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刘女士向华商报爆料,称某品牌奶粉促销要提交宝宝出生证明才能得到1罐赠品。华商报记者走访了几家母婴店和超市奶粉专柜,的确有刘女士所说的活动。除了出生证明,店员还要求提交手机号和微信号。网上搜索显示,这种促销手法并不少见,全国多地、多个奶粉品牌中都曾做过类似活动。(《华商报》7月20日)
试问,为何优惠活动需要通过提交出生证明才能享受?出生证明上涉及的敏感信息,与奶粉生产经销活动有何关联?涉事商家通过何种方式确保孩子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缺乏合同依据,倘若个人信息被泄露,涉事商家又当承担何种责任?奶粉赠品与出生证明的唯一关联点在于“宝宝元素”,可二者之间并不构成必要联系。
或许有人会说,提交出生证明,为的是避免消费者重复享受优惠。事实上,从流程上看,消费者提供手机号或微信号后,当面向店员出示医疗证明相关材料,确认有孩子出生,且与购买者形成亲属关系,即可确保“唯一性”,根本不需要留下出生证明照片。要求消费者提交出生证明,明显越界,有过度采集个人信息之嫌。
用出生证明换奶粉,看似“优惠”,实则不然。通过出生证明上的个人信息,涉事商家便可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年龄情况、民族情况,事后便于利用留存手机号与微信号对消费者精准营销。部分消费者出于避免二次提供个人信息的自保心态,事后往往也会选择涉事商家消费。说到底,个人信息蕴含的经济价值比一罐奶粉大得多。
近些年,因个人信息泄露,引发的诈骗及骚扰案件比比皆是。较之成年人,新生儿的个人信息更加宝贵与敏感,如果被有心人觊觎窃取,甚至会引发拐卖儿童的风险。即便是技术高超的前沿互联网企业,都不能保证所采集个人信息不可能被泄露。母婴行业商家又何来底气,确保孩子的出生证明不被挪为他用?
《民法典》第1032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他人的隐私权。”《网络安全法》第41条则规定:“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商家用奶粉诱导消费者提供出生证明,真可谓“吃相难看”。
必须注意到,当前大众个人信息保护风险形势严峻。消费者保护个人信息,往往处于弱势一方。倘若母婴行业商家泄露孩子的出生证明,导致消费者人身权益受侵害,消费者难以取证维权。对此,还是呼吁有关部门介入调查,引导商家合理推出优惠活动,别在采集消费者个人信息上动歪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