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何钟情小多边主义-中国讯息网

日本为何钟情小多边主义

作者:孙承 阅读量:16210870 发布时间:2021-07-09 16:48:23

近年日本频繁与多国举行联合军演。在刚闭幕的七国集团(G7)首脑会议期间,首相菅义伟与英德法首脑又谈及军舰访问印太地区和联合军演的问题。

日本与一些国家建立外长、防长磋商机制(2+2),举行双边或多边军演正在成为新常态。这是西方国家协调抗衡中国计划的一部分,而日本在其中发挥了独特作用。日本钟情小多边主义(minilateralism)是值得注意的新现象。

战后在旧金山体制下,日本在安全和经济上都仰赖美国,日本外交也围绕日美双边关系展开活动。随着经济恢复,日本逐渐扩大同世界的联系,特别是在两次石油危机之后,急速膨胀的经济需要稳定的国际市场,于是开始拓展多边关系。

20世纪70年代,日本提出发展地区经济合作的构想,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PECC)就是在日本和澳大利亚倡议下建立起来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1989年在日本和澳大利亚倡议下,又成立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可以说,日本是东亚地区最早倡导多边主义的国家。

冷战结束后,东亚发展迅速,经济相互依存加深,地区多边主义受到重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亚细安中日韩合作正式走上轨道。日本同样是地区多边经济合作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但是,这些多边合作都是经济合作,就是说日本的多边主义是经济多边主义,而在政治和安全领域仍保持日美同盟双边结构。

进入21世纪,美国陷于国际反恐战争,又遭金融危机打击,中美经济发展差距缩小,东亚权力转移论调上升。日本在继续推动经济多边主义的同时,在安全上也倾向多边主义。

2006年,日相安倍晋三的内阁提出建立日美澳印安全合作设想;第二届安倍内阁时,这一设想得到落实,构成现在“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基本框架。这是安倍内阁推动“积极和平主义”国家战略转换的结果,由所谓“民主国家”组成小多边机制,应对东亚权力格局变化,抗衡中国日益扩大的影响。

“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和太平洋”是日本为后疫情印太国际秩序描绘的愿景,是一个多边主义构想。菅义伟访美期间表示,要加强日美同盟,同时重视开展多边主义,主导后疫情国际秩序重构。值得重视的是,小多边主义在构想中具有特别的作用。“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和太平洋”在层次上和规模上具有多样性。

在层次上是多重结构,除了日美同盟核心之外,在日美澳印四边框架中又可有日美、日澳、日美澳、日美印、日澳印等多种组合,此外还有日越菲、日澳印(尼)、日美英、日美法等多边框架。

在规模上,除了继续利用亚细安中日韩、《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多边机制外,日本还进一步扩展“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地理范围,吸纳更多国家参与这一构想。在英国、欧盟发表印太见解后,日本吸引英法等欧洲国家回归亚太,显示军事存在。

日本内阁成员频繁访问欧洲、非洲和中南美国家,争取对构想的理解和支持,建立跨地区合作,参与国际秩序重构。也就是说,日本设想的印太地区后疫情国际秩序,是由日美主导、日美澳印构成主体框架,和由众多小多边结构支撑的国际体系。

日本之所以注重小多边主义,构建小多边安全结构,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对日美同盟双边结构的可靠性不放心。美国为国内社会经济问题困扰,从前总统奥巴马、特朗普到现任总统拜登的政府的对外政策不稳定,可能限制其对外干预的能力,小多边组合对日美同盟构成支持,起到加强日美同盟的作用。

其次,印太国家的地缘政治和经济状况不同,面对的威胁和利益不同,难以形成统一认识,构建多边安全结构存在难度,这是这一地区尚未形成有效的多边安全机制的主要原因。

小多边主义由针对某一特定安全目标的国家灵活组合,参与的国家少,便于协调意见,避免难以达成共识的困境。或者先由少数国家达成共识,待时机成熟后扩容或提高合作水平,如在日美澳印四边对话形成前,日美澳先达成共识。

第三,日本可以在小多边结构中发挥主导作用。日本在依赖美国的同时,也探索更具独立性的道路,希望在重构后疫情印太秩序中发挥主导作用。中美博弈既有竞争对抗也有协调合作,可能限制日本政策选择的自由度,多边结构可以减少单纯依靠美国所带来的不利。日本吸引更多的中小国家包括地区外国家的参与,若干小多边结构可能形成事实上的多中心,避免地区秩序由中美等大国决定的局面。

总之,小多边主义是日本外交值得关注的新特点,是其在重构后疫情印太秩序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新形式。

责任编辑:10001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日本为何钟情小多边主义”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