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中国的原油进口每年下降近15%。虽然下降幅度很大,但没有理由担心,因为这是炼油厂维修季节造成的。令人担忧的原因可能是基准价格不断上涨。
上周末,布伦特原油价格两年来首次突破每桶72美元,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价格一度触及70美元,随后回落。油价上涨的原因是,随着欧洲和北美重新开放的经济体对燃料的需求开始改善,供应趋紧。然而,这种紧缩令中国等大宗商品消费大国头疼。
上周报道了中国是如何应对几乎所有商品短缺造成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这些由供应链中断和需求复苏造成的短缺,促使中国当局实施一系列旨在遏制油价上涨的价格控制措施。这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成功,尽管彭博社援引高盛(goldmansachs)和花旗(Citi)分析师的话说,价格战是连北京都打不赢的。
“此次打击的出发点是保持经济稳定,”同名大宗商品资产管理公司旗下混沌三元研究所所长董浩对彭博社表示当然,可以选择让市场通过传统的市场机制自由调整资源配置。但这一次,似乎社会成本可能非常大。”
高社会成本并不是决策者所愿意听到的。然而,有时他们并不能完全控制价格。石油或许是最好的例子,因为中国进口了大量的原油消费品。事实上,截至去年,中国进口的石油占其消费量的70%以上。这是对进口的严重依赖,因此,对其他价格制定者。
相关报道:电动汽车真的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吗?
沙特阿拉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路透社(Reuters)的一项调查显示,随着需求复苏推高基准价格,沙特可能会提高亚洲买家7月份交货的价格。今年4月,沙特阿拉伯就已经这样做过一次,而亚洲买家的反应远不乐观。然而,除了减少沙特原油的订单和在其他地方寻找更便宜的石油外,几乎没有什么可做的。
中国在这方面运气不错,伊朗和委内瑞拉都渴望以折扣价出售原油。尽管华盛顿一再发出警告,甚至采取制裁行动,该国已经开始从这两个受美国制裁的州进口。然而,要大幅提高这些进口可能很难,如果这很容易的话,中国在原油突破每桶50美元的那一刻就已经做到了。
然而,中国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来控制油价:停止购买石油。根据路透社专栏作家克莱德·罗素(Clyde Russell)引用的数据,今年5月,油价报告称,中国上月动用了其原油储备,每天从中提取约28万桶。
多年来,中国的分析师和其他观察人士一直在猜测其战略和商业石油储备的水平,尽管技术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但由于中国没有公布库存水平,他们仍处于猜测范围内。而且,如果像估计的那样,这些石油接近产能,中国可能有能力在一段时间内减少对外国石油的进口。
这是猜测,但石油进口下降15%是官方数据,最快将影响到今天的价格。历史表明,即使中国石油进口下降的原因是炼油厂维护等季节性因素,交易员也会做出反应,价格会下跌,即使是短暂的下跌。从那时起,又回到了需求和供给。
目前,需求形势如此乐观,就连国际能源署(iea)也改变了态度,上个月呼吁暂停所有新的油气勘探,以实现净零目标。上周,国际能源机构执行主任在接受彭博电视台采访时表示,需求复苏速度快于此前预期,除非欧佩克+在7月前恢复200万桶/日(bpd)计划的基础上,向市场投放更多的石油,否则随着油气缺口的扩大,油价将走高。
更重要的是,国际能源署修改了其预测,即石油需求需要数年才能恢复到大流行前的水平。一些人甚至说,它可能永远不会恢复到大流行前的水平。现在,国际能源署表示,到今年年底,石油需求将恢复到大流行前的水平。
目前,欧佩克+没有动力比计划的增产幅度更大,因为欧佩克已经多年没有看到油价如此之高了。因此,它没有表示可能会有更多的石油桶。然而,更多的桶确实可能来自伊朗。
这对中国及其为避免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导致的过度通胀所作的努力来说,并不完全是好消息。在控制通胀的同时保持经济增长将是一个微妙的平衡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