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稿
今年4月,中国东北城市鹤岗传出楼价跌至离谱的“白菜价”,五套房的价格等于北京东城区一平米。因煤资源枯竭及人口外流,早已淡出人们视线的这座四线城市,突然成为舆论焦点。作为“城市收缩”典型案例的鹤岗,“收缩”的不仅是城市规模和建设,还有市民的理想和冲劲。在家乡实现城市转型之前,部分鹤岗人习惯了安逸而平淡的生活,更多人等候并寻找着出走的时机。
“师傅,去鹤岗人民广场。”抵达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二天,我坐上街边一辆出租车,准备前往鹤岗民众爱去的这个休闲场所采访。
“南方人?来鹤岗干啥呀?”热情健谈的司机大哥听出了我的外地口音,好奇问道。我回答说:“来出差的。”
司机大哥听了大概还有点疑惑,再问道:“出差?鹤岗这儿有啥差好出啊?”
他的疑问,道出了黑龙江这座边陲小城里,一名小市民对当地人口和经济情况的认知:只听说鹤岗人出外打工,没听说外地人来工作,平日连碰到个出差的外地人都算罕见。
鹤岗是黑龙江东北部地级市,北上与俄罗斯一河之隔。记者到访的星期六下午,这座人口略超过100万的四线小城街上行人稀稀落落,尤其下午五点之后,路边许多门店纷纷打烊,街上显得更加冷清,很难想象这座城市曾经繁荣热闹。
鹤岗是黑龙江四大煤城之一,拥有百年煤炭开发史,鼎盛时期是东北较繁荣的城市之一。不过2010年后,随着煤资源枯竭,中国政府逐渐以其他能源取代,鹤岗经济开始走下坡,人口也逐步流失,在很长一段时期,这座煤城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直至今年4月,鹤岗传出楼价跌至离谱的“白菜价”,低至每平米350元(人民币,下同,约70新元;即每平方英尺32.51人民币,约6.44新元)的消息,让鹤岗突然成为舆论焦点。“鹤岗五套房等于北京东城区一平米”的现象,离不开鹤岗人口与消费需求减少所致的供过于求情况。
几周后,中国发改委宣布新规划文件,首次提出要正视中国“收缩型城市”问题,而鹤岗即被视为资源枯竭型收缩城市的典型。
曾经的煤城风光不再,如今在被形容为“枯竭”“收缩”的城市里生活,究竟是什么滋味?
城市收缩 楼市清空
周末的鹤岗市中心大街上人不多,但城市一切运作如常。出租车和公交车满城跑,在酒店叫肯德基外卖,20分钟内闪电送到。
所谓“收缩”较明显的迹象,出现在相对空荡的住宅楼盘和小区。走入其中一个名为“九州新城”的住宅区,许多单位的门户、窗户和水管都贴上“急卖楼”“房屋出租”等传单。
对住户而言,人少或许更清静,但对开发商来说,大量单位空置却让他们头疼不已。
夜幕低垂时,市中心另一已竣工多年的商品楼“天水新城”,七栋大楼的数百个单位中只有少过10间亮着灯,出租车司机驶过时就调侃说:“你看,开发商都要跳楼了。”
鹤岗楼市不景气除因经济不景和人口外流,也与房屋政策有关。2013年,当地政府推行棚户改造,一些市郊地区老房被拆除,受影响居民都获棚改房作为补偿。不过,棚改房入市意味着市场库存增加,直接削减了商品房的市场需求。
过去一个多月,“白菜价”成了鹤岗街坊热门话题,许多市民对家乡房价“全国倒数第一”,觉得好笑又感慨。
住九州新城的侯可志(33岁,服务员)告诉记者,引爆舆论的每平米350元房价,属于较偏远地区棚改房,他自己购买的商品房价格没低得那么离谱,要每平米2000多元。
育有一名七岁女儿的他解释,鹤岗人买房不是没压力的:“学区房还是挺贵的。一个毛坯房,啥也不带,也要十五六万。”
对于“白菜价”房屋,他感慨说:“白菜价不是好事,这说明这城市不行了。”
除了反映在城市建设和市容,城市收缩也开始为民众生活带来实质影响。在鹤岗最热闹商场时代广场经营手机零件店的刘婷(30岁)受访时说,鹤岗经济每况愈下,六年前每月营业额可达1万5000元,现在卖到1万元就不错了。
不担心生计?她说:“肯定担心,但没办法,孩子在这里走不开。没孩子没牵挂,早就走了。”
等着走和走不了的年轻人
记者走访鹤岗数天遇到的年轻人,大致可分两大群体:等着走的,和走不了的。
手机零件店老板刘婷就属于后者。她告诉记者,自己年轻时在大连念大学,之后在北京呆了一阵子,最终还是回到鹤岗,因为“妈不放心,后来我也结婚生子,更走不去了。”
刘婷为了两名年幼孩子而留下,字典里已没有“理想”“打拼”这类字眼。她如此形容在鹤岗的生活:“就是安逸,挣的钱够养家就行了。不是那种‘北上广’理想型的,这些都没了,变得比较现实了。”
拥有小本生意的她在鹤岗算经济条件较好的,但她自嘲自己和朋友过着“空壳式生活”。“我们有车有房有生意,外人看来光鲜亮丽,但大家都没有积蓄,大部分人也有债在身。”
但她表明,自己没厌恶日复一日守着小店的日子。“年纪不小了,不切实际的理想也破灭了。生活反正没什么大起伏,平凡生活也习惯了。”
29岁的鹤岗青年密文通同样因为有了孩子而留在家乡。和刘婷一样,密文通看过了外面的世界:他曾在北京一家电商工作三年,两年前回到鹤岗结婚生子。
相对于刘婷坦然接受了平淡生活,密文通一直在为心中的热血寻找出口,但这在鹤岗并不容易。从北京回来后,他开过奶茶店,但因店租压力而结业。他后来到一家食品公司当助手,几周前又因公司撤离鹤岗而失业。
“鹤岗环境不好,老板压力大,企业都缩减人员。”接下来想找什么工作?他回答:“在鹤岗不是想找什么,而是能碰到什么”,月薪有4000元已心满意足。
待业期间,密文通拍了不少关于鹤岗的短视频,在短视频平台发布,诸如避暑好去处和热门楼盘等内容,流露一股对家乡的朴实情怀。
但这样的小日子终究满足不了他。“这里太安逸了,安逸得让人受不了,好像人生看到了尽头。有时读到关于北京的新闻,会感觉哎呀,人家这么努力,我却好像和社会脱了节。”
密文通和刘婷都不排除,等孩子长大点再离开鹤岗出外生活。密文通说:“我喜欢鹤岗的居住氛围,但这里你什么都不用想,用三分之一的大脑就够了。”
老年人清闲中不乏忧虑
年轻人能怀揣走出去的希望,但中老年人流动性则更受限。虽然鹤岗在不少人口中是“适合养老”的城市,但如果还需赚钱养家,中老年人的生活也未必惬意。
星期天中午,记者在市区附近一个棚改楼区遇到六名中年大叔,在尘土飞扬的马路边坐成一排,大声聊着房屋“白菜价”的话题。他们当中不少是前煤矿工,有人退了休靠养老金过活,稍年轻点的则抱怨工作难找。
在路边闲聊是他们的日常活动,问他们不必工作吗,其中一人回答:“我想干活儿但没活儿干啊,这里没企业,外企都不来。”
谈及鹤岗,这群大叔更是满腹牢骚,有人形容:“鹤岗是个死角,能发展啥?煤炭不让干了,年轻人要干啥?”
在嬉笑怒骂声中,一名大叔这番自嘲最让人心酸:“(我们)像一班老不死的,走不出去了。”
和许多年轻人口流失的收缩城市一样,鹤岗面临老龄化问题。统计显示,2017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2.4%,确保有足够养老设施配套是政府的关键任务。
鹤岗人民广场是许多中老年人常去的休闲场所之一,这里每天聚焦来跳舞、唱歌和话家常的老街坊。69岁的退休前矿工张利财没有财务压力,对鹤岗的生活有很不同的评价。他告诉记者:“很幸福啊!这里夏天不热,冬天屋里有暖气,看个电视读个书,不也挺好吗?”
不过他对未来并非毫无担忧。女儿和孙女已移居南京的他说:“我叫孙女回来,我说你回来我给你买户楼。我有我的私心啊,至少老两口病了有人照顾。但她说这里工资低,不回来。人都往高处走,谁往低处流?”
发改委为收缩城市开药方
鹤岗是因资源枯竭导致城市收缩的典型案例。研究显示,收缩城市还有另三种:挨着大城市而本身没那么发达的小城市、正经历工业转型的城市,以及人为收缩的城市。
按此定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员龙瀛的研究估计,中国3000多个城市中有900多个正在收缩,占比30%,这无疑是执政者和规划者必须正视的现象。
今年4月,中国发改委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首次为收缩城市开出“药方”: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这背后的思路转变是,中国城市发展模式不能只是一味扩张。
研究城市治理的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员吕德文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解释,过去城市化节奏相对慢,多数城市以扩张作为规划思维。但城市不能无限度扩张,如今让一些城市适当收缩,有助于明确其功能定位;反之,盲目扩张会造成资源浪费。从这个层面看来,收缩的概念并不悲观,而具积极意义。
如何做到“小而美”?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接受中新社访问时提出关键一点:不能像以前那样“粗放”地一味建楼,对于收缩城市,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经济发展,包括政策倾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医疗和教育等。
对于城市收缩的趋势,鹤岗并非没有警觉。据当地媒体报道,鹤岗正力求摆脱煤城标签,转型方向包括推行绿色发展理念、设立双创孵化基地发展新兴产业,以及推出“金鹤回岗百千计划”吸引人才。
这些举措有效性有待时间检验,但吕德文相信,收缩城市不会走到消失的地步。他认为,中国正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鹤岗这样的中小城市固然不会是经济发展火车头,但仍可扮演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的辐射中心角色,“只要规模适当,还是能运转得好。”
低谷中等候反弹时机
鹤岗正努力转型,但民众清楚意识到,昔日的辉煌不会重返。青年密文通说:“咸鱼翻生是不可能了,只能一点点往上发展,但要回到历史高峰,不可能的。”
对青年群体而言,至少在现阶段,离开鹤岗仍是最理想的路径。即将高中毕业的孙昊(18岁)告诉记者:“煤都没了,还有啥希望呢?”但他也说,自己家人在鹤岗,在外发展一段时间后,肯定还会回来。
也有人在鹤岗的低谷中看到机会。从商19年、经营电信企业的商人燕军(55岁)说,应对鹤岗生意额下降的方式就是走出去,他本人就在其他省市拓展了连锁业务。
为何不撤出鹤岗?燕军解释,自己的从商理念是:经济走势和股市一样有高有低,低到一定程度必然反弹,生意不好时很多人不做了,自己就有机会了。“鹤岗的转型会成功,摸着石头过河吧。”
至于每天到人民广场打发时间的退休老人张利财,则不把“白菜价”和“城市收缩”放在心上。“这些都影响不到我的生活……你知道吗?国家会调剂的!黑龙江没钱,南京北京有钱,会往这里调;钱多大伙儿花,以后国家会做到全国统筹的。”他如此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