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本查亚南国中女学生艾恩以个人经历,在过去一个月,向世人揭示了马国根深蒂固轻视性受害者的恶劣风气。
上个月24日,艾恩在社交媒体发短视频,揭发课堂上男老师开强暴玩笑,宣称女性被强暴不报警是因为“很爽”,惹来男生哄堂,女生则倍感屈辱。视频引起网络热议,许多人力挺艾恩,称赞她勇敢站出来发声,却也有人批评她不该家丑外扬,更有同校男同学扬言要强暴她,使她不敢回校上课。
艾恩随后报警。
紧接着马来西亚全国副总警长阿克里沙尼,在记者会上失言形容艾恩是针对男同学的玩笑报案。把恐吓当玩笑?副总警长这一席话饱受批评,他却指媒体扭曲他的话,最后警方还请了相关记者到警局协助调查,节外生枝。
这期间舆论沸腾,艾恩还因为没去上课,收到本查亚南国中发来的警告信。
要知道,一个学生被性恐吓后,校方置之不理,哪敢去上课?
动作缓慢的马国教育部等到事件发生三周后,才明确表示涉案教师已被暂时转调,等待调查。
这一系列发展,都显示了社会上从掌权阶层到黎民百姓,仍有许多人不把女性遭性暴力与性恐吓当一回事。性受害者甚至还会被质疑是个人行为不检点、穿着太暴露。此外,报案者轻易就会被抹黑为陷害者。这样的社会氛围,各种羞辱感,造成性受害者往往不敢发声,更不敢报案。
两年前马来亚大学一名张姓学生疑遭教授毛手毛脚,向校方“廉正部”投诉后不得要领,苦等一年终于报警。此后却必须接受诸多质疑与压力,最后被指控的教授荣休了,事件也不了了之。
这些现实只会默许更多悲剧发生。
马来西亚妇女行动组织(AWAM)上个月就曾展开研究,10天内共收集到275名校园性骚扰和霸凌受害者的证言。
校园内各层级的性骚扰事件从未停止过。
这也就是为什么#MeToo运动的历史任务还未结束。
受害者需要的是同理心和支持,可惜这个时代太多人倾向于展现自己独到观点,完全不在乎受害者的感受。其实受害者最需要的是愿意倾听的耳朵,而不是评论者。
张姓马大女学生最近接受《当今大马》访问,回忆起报案时警员的态度,感叹警员的轻蔑让她二度受伤。
法律程序往往漫长。日本女记者伊藤诗织遭前同行迷奸的案件,必须经历三年挣扎,才通过法律讨回公道。对受害者而言,报案查案审案,漫长过程必须不断重访伤痛。我想,除了独立公正的检调机构与法院,没有人有资格对受害者品头论足。
每次听到性相关侵害的事件,都会想起台湾已故作家林奕含的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小说描述少女房思琪被男老师长期性侵犯,最后陷入人质情结,“爱上”施暴者。这部悲剧小说因其自传色彩,在2017年出版后经台湾媒体大肆报道,牵扯出各种小道消息,绘声绘影,最后作家林奕含自杀,酿成惨剧。
此后,不要再让任何人成为房思琪,成为警句。
回到艾恩的遭遇,有人觉得对方不过说说而已,无伤大雅,但事实上,所有下三滥玩笑的背后,潜藏的是更深的文化劣根性。那种无意识的暴力,才是我们必须致力摆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