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这一波海啸式疫情冲击大,变种病毒传播力迅猛,让世界各国很为难。
有的国家没早早禁止从印度起飞的航班入境,结果被网民骂翻;有的因迟迟未启动撤侨计划而引起身在印度的国民抱怨。
但没有什么比澳大利亚祭出的禁令更具争议性:所有过去14天在印度逗留的人员一律不准入境,澳洲公民也不例外,否则面对罚款6万6600澳元及最高五年监禁。
为阻断病毒传入社区,对来自印度的人关上国境大门是迫不得已的事;如果把本国人也拒于门外,未免太不近人情。
这项措施导致9000名澳洲人滞留印度,他们有部分是原籍印度、后入籍澳洲的人,因而招致种族歧视及违反人权的骂声。
澳洲人回澳洲也属犯法行为,甚至还可能面临牢狱之灾,即便是暂时性举措也说不过去;连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都质疑澳洲的做法,不符合其所做出的人权承诺。
跟长期定居在澳洲的朋友谈起这事,得出一个结论。澳洲之所以如此,或跟种族歧视无关,根本问题是隔离措施没有提前部署好,暴露出当地政府抗疫不到位的问题。因担心隔离酒店不胜负荷,所以须完全堵住身处印度的人,经第三地辗转进入澳洲的漏洞。
从第三地入境的问题也引起新加坡网民的关注。
本地暴发新感染群,为应对境外变种毒株传播,我们又打回解封第二阶段。再加上媒体报道称,不少印度籍就业准证持有者,通过第三国入境本地,部分本地网民为此抱怨政府没更早堵住这个漏洞。
不出所料,在一些本地媒体面簿账户的留言区,不少网民点赞澳洲政府的一刀切禁令,其中当然也包含排外情绪的发泄。
大疫之下,有太多的利益方在博弈,太多的面向要考虑。优先顺序该怎么排列?个人安全?国家经济?还是人权或人道主义?
对大部分人来说,从自身微小的角度看,当然就是要安全。没有安全,染上冠病及其后遗症,国家经济再好也无感。没有安全,谈什么经济?没有安全,还谈什么人权?
决策者着眼大局,认为经济与防疫须取得平衡。多早关上边境才不算太迟,多迟重新开放才不算太早,这些时间的估算,以及要从南亚地区引进多少劳动力或人才,都是经济与抗疫之间的两难抉择。
在完全关闭与开放之间,隔离是最不坏的中间地带。隔离天数是个浮动器,来自高危地区的人入境,就增加隔离天数,打过疫苗或来自较安全地区的人,就减少天数。
若还是不放心,就再增加隔离天数或实施观察期,这总比完全不开放,或像澳洲那样把国民给挡在门外来得好。
接下来,如果印度疫情继续恶化,各国可能还得面对要不要撤侨,或协助国民返国的问题。在外国民要保护,但回国后须确保隔离期间不出状况,也很头痛。
澳洲总理莫里森在压力下于前天宣布,从本月15日起将派包机到印度接回仍滞留当地的澳洲公民,在那之前,原有禁令仍旧有效。
韩国和马来西亚已宣布撤侨,台湾外交部称正在协调安排包机搭载在印度的台湾人返台。据报道,派驻印度的外交圈也受疫情波及,有一些使馆官员透露,有意将部分人员撤出,计划乘坐运送冠病救济品到印度的班机离开。
这场冠病大战打了一年多仍看不到终点,也似乎没有终点。病毒一再跳出来警示:只有每个人都安全,大家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