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健委等十部委发布《关于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加大政府支持社会办医力度,要求落实“十三五”期间医疗服务体系规划要求,严格控制公立医院数量和规模,为社会办医留足发展空间。
之所以要促进社会办医的发展,主要是为了缓解医疗资源的紧张局面。
目前,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医疗服务体系,但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却十分紧张。大城市三甲医院的名医和基层社区医院的医生,即使在普通病症的诊断和治疗上水平差距都非常大,医疗水平极度不平衡。一生病,大家都往大医院挤,大大地浪费时间和精力,黄牛倒号等乱象频发,也容易耽误治疗时机。
我国目前的医疗资源,绝大部分是依靠公立医院的,民营医院虽然存在,但能提供的有效医疗服务很少,而且问题不少。根据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截至2018年上半年,全国公立医院数量为12145家,民营医院数量为19461家,而对应的公立医院床位数为463万张,是民营医院的3倍,其他核心指标如诊疗量、床位使用率等,公立医院都显著高于民营医院。由此可见,我国民营医院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十三五”对医疗服务体系的规划,之所以提出严格控制公立医院数量和规模,为社会办医留足发展空间,就是因为财政不足以支撑公立医院提供足够多的优质医疗资源。多年来,公立医院都是以半公益半市场化的状态存在,既要赚钱又要提供价格适宜的医疗服务,滋生出“以药养医”的怪胎,所以才需要充分发展社会办医以丰富医疗资源,缓解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的紧张局面。
很多人对大力发展社会办医不理解,因为,在大众心里,民营医院很大程度上是跟“不正规”、“水平差”甚至“骗子”的印象挂钩的。但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民营医院都是承担重要医疗资源的供给或是代表着高端、优质的医疗服务提供者。我国的民营医院发展欠佳,并不是因为社会办医本身不能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而是过去从民营医院的定位和监管上都有所“跑偏”。由于以往医生必须定点执业,只有公立大医院才有好的资源,能学到经验,甚至民营医院的服务范围都很有限。吸引不了优秀人才也无法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民营医院,很多就钻空子去做所谓新项目或者用保健等方向瞒骗患者,由于对民营医院的管理也和公立医院的尺度不一样,民营医院乱象丛生的状况就出现了。
要发展社会办医,不妨向有成熟经验的地区借鉴学习,公立医院保证“患者有所医”,私立医院保证“急患者之所急”,药品和医生、医院的收入没有关系,医生自由执业,理论上有执业资格就能开诊所,是以医疗技术收诊金,由于医疗服务费用很高,基本不会有医生愿意冒着被吊销执照的风险,不会产生“以药养医”的状况,公立医院有财政支撑,私立医院自负盈亏,提供的是两个不同方向的医疗服务。
此次举措很有诚意。除了拓展社会办医空间、扩大用地供给、推广政府购买服务、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等4项措施,也提出加快医疗资源信息共享,让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的登记注册信息通过电子化注册系统后台关联整合集成,增加公众的可及性;且提出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将10个类别都规定为可以独立设置医疗机构;同时加大医疗行业违规行为处罚力度,综合运用日常监督管理、医疗机构校验、医师定期考核、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等手段,加强对医疗执业活动的评估和监管,并纳入全国信息共享平台。
发展社会办医是非常有必要的,是丰富医疗资源的必然路径。希望这些举措能在促进社会办医的发展上有所成效,既扩大规模,也提升医疗服务的品质,让公众能享受到更优质、更公平、可及性更强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