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特稿:热锅上的蚂蚁-中国讯息网

阿里特稿:热锅上的蚂蚁

作者: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1-04-14 16:01:02

中国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集团(简称蚂蚁),昨天再次被中国监管部门约谈。这也是蚂蚁自2020年11月被暂缓上市后,第三次被约谈。

不过,有别于此前两次,这次约谈所提到的整改内容显得更为具体一些,包括当局明确要求蚂蚁断开支付宝与“花呗”“借呗”等其他金融产品的连接;打破信息垄断,依法持牌经营个人征信业务,遵循“合法、最低、必要”原则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保障个人和国家信息安全。

同时,监管再次强调,要求蚂蚁整体申设为金融控股公司。这一点是第二次约谈时同样有提及的。

此外,蚂蚁被要求认真整改违规信贷、保险、理财等金融活动,控制高杠杆和风险传染;管控重要基金产品流动性风险,主动压降余额宝余额。

对比两次约谈,可以发现第三次约谈的整改内容,其实跟第二次约谈的五大整改方向,是逐一对应的。但是第三次约谈,把第二次约谈的整改方向做了一些细化。

例如,第二次约谈提出的第一项整改是要求蚂蚁回归支付本源,提高交易透明度,严禁不正当竞争。而第三次约谈则在这个基础上具体指出,蚂蚁要断开支付宝与“花呗”“借呗”等其他金融产品的“不当连接”。

换句话说,要怎么回归支付本源,第三次约谈做了比较明确的要求。至于这是否意味着“花呗”“借呗”要彻底从支付宝上消失,目前从第三次约谈的内容里,还看不出来。

另外,第三次约谈也再度提出蚂蚁设立一个整体金融控股公司的要求。

过去几个月来,北京一直在对外放出有关蚂蚁重组问题的消息。例如,据《纽约时报》报道,中国官员去年9月首次透露,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金融业务的公司必须注册为金融控股公司,并接受政府的加强监督。在当时的新闻发布会上,一名中国央行官员称蚂蚁可能会是根据新规则进行重组的几家公司之一。

官员们说,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监控因更多非金融公司“盲目”进入金融业而引起的系统性风险。而“花呗”“借呗”,正好是引爆这个风险的定时炸弹。

“花呗”“借呗”是什么?

在中国放贷需要金融牌照,无论是银行还是消费金融,都要申请牌照。蚂蚁放贷,则采用了变通方法,就是改用地方的小贷牌照,衍生出一套被称为“高杠杆无限循环”的模式,利用自身的消费场景和用户数据,只需要小部分的本金,就可以把贷款规模做得很大,形成非常可观的收益。

新浪财经一篇文章指出,类似蚂蚁这种网络小额贷企业之所以挣钱,是因为它只出两块钱的本金,就能通过各种金融杠杆手段放出100块钱的债,收18%的利息,也就是前期投两块钱,每年就能稳挣18块钱。

“花呗”“借呗”是蚂蚁旗下微贷业务,也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去年6月曾指,“花呗”“借呗”自有资本金从最初的30亿元通过银行贷款以及多次ABS(Asset-backed Securities,资产支持证券)融资最终变成3000亿元,杠杆率高达100倍,直批这是“荒唐”做法。

黄奇帆也强调并不是要否定科技金融,但总的杠杆不许超过10倍,“你只要做到这个,互联网金融公司没问题的”。

有分析指出,包括蚂蚁在内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公司不能成为独立于政府监管体系和货币政策之外的另一个金融体系,因为一旦出问题且数额庞大,将对中国经济的稳定构成冲击。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金融科技首席专家邓辛去年12月接受访问时也说,“过去小贷业务并没有引起监管注意,但现在规模成型,业务范围也扩大到全国,就可能对金融系统带来风险”。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局在两次约谈中,都要求蚂蚁设立金融控股公司;因为一旦蚂蚁整体申设为金融控股公司,其所有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都要接受监管,包括“花呗”“借呗”。

现在,“借呗”“花呗”都直接整合在支付宝里,互相资产之间不够泾渭分明,不利于监管。

对于第三度被约谈,蚂蚁昨天在其微信公众号发表声明,表示高度重视整改工作的严肃性,将在金融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认真落实整改有关工作。

蚂蚁在声明中承诺,将整体申设金融控股公司,实现金融业务全部纳入监管;支付业务回归支付本源,坚持小额便民、服务小微定位;申设个人征信公司,依法持牌、合法合规经营个人征信业务,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有效防范数据滥用。

同时,将“借呗”“花呗”全部纳入消费金融公司,依法合规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金融消费者适当性管理;完善公司治理,遵守公平竞争的法律规则,规范关联交易,加强风险防控,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体系建设等。

蚂蚁强调,该公司将以此次整改为革新契机,“更加坚定立足小微、服务实体经济的定位”。

据澎湃新闻报道,蚂蚁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井贤栋接受采访时也说,在全力保证业务合规的同时,蚂蚁集团会加强业务风险管控,保持业务连续性和服务质量。

井贤栋是在上个月蚂蚁高管胡晓明辞职后接任首席执行官。他并赞扬了中国监管部门“科学务实的精神”,称经过整改后的蚂蚁将更加坚定地在服务小微、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究竟接受彻底整改的蚂蚁是否驶得万年船,再度披甲上市,届时自有答案。但阿里巴巴上周被开出天价罚单后,其股价不跌反涨,或许这对蚂蚁而言是个良好的信号。

责任编辑:10001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阿里特稿:热锅上的蚂蚁”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