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消费者而言,鉴定证书是辨别珠宝真假和质量最直观明了的凭证。然而,一些虚假的珠宝鉴定证书价格只要几元钱,量大还有优惠。消费者要擦亮眼睛,可通过鉴定机构官方网站而非证书上的网址查询证书真伪,也可通过登录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输入证书上CMA标志下的机构证书编号查询检测机构的资质是否有效。(4月12日 工人日报)
购买珠宝产品,最可怕的是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那可是需要付出昂贵的真金白银才换来的珍贵商品啊。而在消费者的心目中,所购买的珠宝产品能带有一份真实可靠的“鉴定证书”,当然就会增加对产品的信任度。就像每个公民都应该具有独一无二的“居民身份证”一样,“鉴定证书”对于消费者所购的珍贵商品也应该是具有独一无二的“身份印证”才是。
然而,现实是消费者所见到的随商品附带的“鉴定证书”本身就缺少“可信度”,更遑论其“独一无二”的特征了。因为作为辨别珠宝真假和质量最直观明了的凭证-“鉴定证书”,不但和珠宝产品一样,也成为了“商品”,可以随意买卖。而且量大还有优惠。如此乱象下的“鉴定证书”还有多少可信度而言?于是乎“虚假的珠宝产品”佩戴上“虚假的鉴定证书”,便可以堂而皇之地欺骗和坑害不明就里的广大珠宝消费者了。这实在是珠宝销售市场的灰色幽默。更使珠宝市场管理上的乱象凸显。
谁来为“鉴定证书”做鉴定?显然,要求消费者增强防范和维权意识固然不可缺少,但作为受害者的角色已经形成,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鉴定“鉴定证书”的真伪及珠宝产品的真伪,无疑是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伤害。那么,惩治和打击非法制作、销售虚假的“鉴定证书”真的很难吗?有虚假珠宝商品销售,就会有虚假“鉴定证书”存在,顺藤摸瓜,就会找到销售者及制作者,如果施以重拳,让违法制售虚假“鉴定证书”的犯罪分子感到“疼”,让其违法成本的付出超越了能承受的“血本”,自然就会收敛其违法行为。
报道显示,虚假“鉴定证书”在网络直播中尤其严重。某家珠宝店的主播芳芳声称:“所有货物都有保障,官方认证官方检测”。该主播展示的证书背面显示,鉴定机构为“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另一家珠宝店的主播小胖拿出了“华检质信(北京)珠宝玉石鉴定中心”出具的鉴定证书。但通过记者的调查寻找,这些鉴定机构均系子虚乌有之所。那么,人们有理由诘问:这些虚假珠宝产品及虚假鉴定证书为何能理直气壮地走进网络直播间?就没有监管部门事前对其所直播销售的珠宝商品及附带的“鉴定证书”进行一次有效的鉴定吗?乱象当止,关键的则是监管要到位。任何借口都不是监管部门推卸责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