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傍晚,我在赴约路上听着两名中学生在地铁里回忆小学时光。我原本陶醉在她们的对话里,不料话锋一转,其中一人脱口而出:“邻里小学有两种人——一种聪明,升上公认的名牌中学;另一种stupid(笨),只能读邻里中学。”我听后有点错愕,因为“stupid”是个损人心智的字眼,即使说时无意也可能让听者陷入自我怀疑,不应该存在任何人的字典里。女生下车前还说“邻里学生根本没有办法和我们读直通车学校的相比”——这种建立在别人身上的优越感是种毒药,伤人也伤己。
影响考试成绩的元素很多,除了先天的智商,还包括后天努力、考试状态,甚至运气也非常重要,将考上名牌中学与否和IQ高低画上等号是把事情简单化了。2011年10月,时任教育部长的王瑞杰曾在国会里提出“让每一所学校都是好学校”的目标,但名校与邻里学校之分时隔近10年仍根深蒂固——是教育部应更努力?家长怕输的心态影响了孩子?还是社会对成功的定义依然狭隘?
比较成绩能换来进取动力,可良性竞争与攀比心态不过一线之差。当生活依靠得知比别人过得好的沾沾自喜来维持,这投射出了一个人心理不健康。或许有些人认为女生年纪还小,没必要对她如此严厉,但有些价值观应从小灌输,若不及时纠正在别人身上寻找自我价值的心态,女生恐会越陷越深。
大学里,曾有同学问我考试考得如何,我当时说“不错”,但他不满答案,继续追问。我说“考了A”,他回答“nice,我拿了A+”,喜悦全写在脸上。又如,我和L有次在宿舍电梯里被另一名同学问起我们的志愿。我当时还没开口,对方先自说自话“读环境学一定长期待业”。 一向认真的L问同学是在开玩笑吗,并向我打眼色,要我说点什么。我和对方并不熟,也不了解她为什么认定环境学学生找不到工作。离开前,我说:“每个人有自己该走的路,时间用在对的地方才可能找到出路。”
近期看一档辩论节目,其中一期讨论要不要玩命追赶身边同龄人的问题。综合了正反双方立场,再反思了数天后想明白——过得比自己好的人多的是,比完了同龄人,还能比年纪大的,甚至年纪小的也可能比我们过得更好。真要比,真要追,没完没了。
选择不追,并非决定过颓废的生活,而是努力生活的原因不该是为了赶上别人。只有不争别人的先,不恐自己的后,专注把自己想走的路走好走完才能走得远。而如果此时在人生跑道上领先,与其从践踏身后人的过程中获取优越感,不如伸手拉同行人一把,这样换来的个人价值才值得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