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逃避个体而在集体中谋求解脱,是文学和哲学一直在探讨的永恒主题。人无法摆脱对生命意义追求的本能,但面对这无尽又无情的天地宇宙,有限而为七情六欲所困的生命,同时也无法摆脱必然的无奈与痛苦。
但这本质上终究是在逃避生命的真实意义。个体放弃承担其对自我生命应有的责任,勇敢地面对包括被心仪异性拒绝的种种生命里必然的风险,最终只能自欺欺人,去拥抱貌似伟大高尚的目标,在集体的幻想中把对自己怯懦的怨怼,转化为貌似替天行道的自我良好感觉,如替上帝和阿拉消灭异教徒,或替天行道来解放全人类,用虚幻的崇高把对自我的厌恶投射外部世界。
时代和科技或许不同了,但对于认识青少年自我激进化现象,恐怕不无参考价值。互联网所营造的虚拟世界,让逃避生命变得更轻而易举,更让对自我不足的掩饰包装更华丽诱人。对于还在探索自我、寂寞孤独且对未来焦虑不安的青少年,宅在家的便利尤其容易使他们流失培养社交能力和自信的动力和机会。
平行的虚拟世界不但会让过亢过卑的青少年,沉溺在自恋和自卑中不能自拔,还会导致他们走向自毁的绝路。越是对自己的怯懦不满,越会倾向于设想狂妄大胆的毁灭性手段去弥补;在龙蛇混杂的互联网,几乎没有想不到的疯狂点子,要跟世界同归于尽的激进化行为模式,因而是注定的下场。
但深究下去,逃避真实生命意义的自我激进化,其实还是一种对意义的追求,只不过是误入歧途而走火入魔而已。换句话说,人是追求意义的动物,没法摆脱这一天然的宿命。存在主义指出,要安顿这个生命本能,唯有勇敢地挑起个体责任一途,抗拒在集体的怀抱里取暖的引诱。
贞定个体责任的价值,其实并非否定集体;恰恰相反,勇于担当的个体,才是促进集体利益的保障。还在形塑自我人格的青少年,若能借培养个人能力来改变自己命运、改善家人生活,最终获益的也是社会集体。责任感不但是对抗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的特效药,更是让个体对异化了的集体主义产生抗体的疫苗。
在这个道术将为天下裂的价值错乱时代,趁早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已经是燃眉之急。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多元种族和宗教的脆弱和谐,经不起一次的疏漏,让虚拟世界的精神病毒得逞。维系集体的福祉,必须从个体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