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处于1980年代“两M政府”政治权力中心的慕沙希淡(Musa Hitam)不甘寂寞,近日接受媒体访问时点评马来西亚政治,对几位首相都有个人看法。
对于前首相纳吉,他说:“平心而论,他已经证明了其作为国家领导人的价值,同时也是最成功的首相。他聪明、学术出色、能谋善断,而对重要的事情也很有主见——如果不计算他犯的过错的话。”
对现任首相慕尤丁,他说:“他虽然被讥为后门政府,但实际上他打败了马哈迪而成为首相。击败马哈迪,在政治上或被视为机会主义,但并非可耻的事。”
对于他的前上司马哈迪,他谈论得比较多。他认为:“马哈迪是出色的国家领导人,但我不能相信他。”
为何不能相信马哈迪呢?我们就须要翻查历史中“两M时代”的点点滴滴了。
1981年,马哈迪从胡先翁手中接过首相的棒子,找了慕沙希淡当副手,组成“两M政府”,“廉洁、可信赖、有效率”的口号响彻云霄。慕沙希淡可谓攀上了政治生涯的高峰,却在政治巅峰时突然宣布辞职,急流勇退。他辞职的原因一直讳莫如深,外人有众多猜测。直到30年后,慕沙希淡才在自己出版的书《慕沙希淡之畅所欲言》,揭露了这段秘辛。
原来在1985年,马哈迪在巫统最高理事会议上,指有人耐不住性子,意图推翻他取而代之。慕沙希淡却蒙在鼓里,于是找马哈迪问个明白,到底是谁意图推翻他?马哈迪毫不留情面地说:“你啦!说的就是你啦!”慕沙希淡觉得这是当众羞辱。他不甘受辱,忿而辞职。
当然,马哈迪一向生性多疑、耍权谋,细数“两M”的结怨因由,可谓斑斑可考。最大的一件事,当属“默马里事件”,当时吉打州默马里村宗教极端分子引起骚乱,政府派军警前往平乱,却造成村民、军警死伤惨剧。当时的代首相慕沙希淡备受指责,根据事后查证,马哈迪其实身在国内,却让慕沙希淡“背黑锅”。
第二件造成“两M”冲突的是“甲板埋毒事件”。霹雳州甲板(Papan)居民不满政府允许亚洲稀土厂在当地兴建埋毒槽,放置辐射废料,所以不间断举行示威抗议。
慕沙希淡于是介入,当时的外国专家纷聚甲板,勘察后指出,“该埋毒槽不安全”。慕沙希淡亲自到访甲板,与地方官员、村民等对话,得出结论,认为应该迁移埋毒槽。作为当时的代首相,他主持内阁会议,果断议决把埋毒槽迁移至布兰查(Belanja),问题于是获得解决。
马哈迪回国后,非但不赞赏慕沙希淡,还质疑他的决定。马哈迪强调:“承认错误及作出改变,是显示政府软弱的表现。”慕沙希淡反驳:“不!首相先生,承认错误是有勇气的表现!”他在书中声称:“我对自己为甲板居民所做的事感到非常骄傲。我也对自己回应首相责备的方式感到骄傲。”
慕沙希淡也为自己的执政理念与马哈迪作了对比。他说:“我喜欢自由与民主的运作方式。但他(马哈迪)明显地喜欢专制。”
新一代的政治人物,应该不会太重视慕沙希淡的“点评”,或者诤言。那些自由民主概念浅薄的人,更多反而会依循马哈迪的权谋、专制、巧取豪夺的政治学,把慕沙希淡的语重心长,视为一种老人的“政治呢喃”,这才是马国政治的最大悲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