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龚胜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传统村落数量庞大且意义重大,要在乡村振兴中实现产业和生态、文化振兴的结合,同时加强乡土人才建设,造就一批持续助力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3月5日澎湃新闻)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记得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曾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乡土人才来源民间,成长于乡土,是助力家乡发展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要多措并举让其成为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
架桥铺路,让乡土人才回得来。还记得此前河南省致在外务工人员的那封“家书”,大概讲的是你在外拼搏多年是家乡的骄傲,如今家乡变了有机遇和平台,为了乡音乡情请回来创业就业,为家乡发展献策出力。纸短情长的“家书”道出了政府求贤若渴的诚意,也彰显了地方为人才“归巢”所做的努力。各地需要立足自身实际,提供更多舞台让乡土人才能够回得来。
政策支撑,让乡土人才留得住。对吸引乡土人才来说,光靠当地“求贤若渴”的诚心是不够的,关键是要有支持其长远发展的好政策。地方政府要勇于打破制度“壁垒”,制定支持乡土人才发展的新政策、好政策,不断激发乡土人才回乡创业的热情和信心。同时,在税收、资金、项目等方面实行优惠,为乡土人才干事创业提供更多制度便利,以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撑留人留心。
因势利导,让乡土人才用得好。好钢自然要用在刀刃上。对于善于经商创业的人员、田秀才、土专家等,要充分发挥其“火车头”作用,将其创新力转化为人才的带动力、产业的发动力和百姓的致富力,跑出乡村振兴的“加速度”。对于知识型、管理型人才,要引导政治合格的乡土人才回村任职。利用当前村“两委”换届工作的契机,将条件成熟的选进村“两委”班子。让乡土人才能够各尽其才,各显其能。
乡村振兴,人才为先。正如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的那样,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各地要始终把人才工作抓在手上,激发乡土人才活力,助其在农村大显身手,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