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细安要更有力地立足国际政治外交舞台,必须更有信心肯定一些现代政治与经济的普世原则,作为组织的最大公约数,包括基本人权。
翁山淑枝因罗兴亚人问题,近年在国际上的形象已大打折扣,此次兵变事件,国际关注重点更主要是在缅甸这个国家的前景。过去10年,很多国际投资者都相信政经局面趋于稳定的缅甸,投资与发展潜力无限,然而封闭的军人体系终究让人看到它的自私与愚昧本质,无法理解军队国家化、中立化的民主政治精义。
缅甸兵变折射的更深刻意义是整个东南亚区域的脆弱。泰国、柬埔寨都借助武力为后盾抓紧政权,曝露亚细安这个区域组织体质虚不受补。但在美中两强竞争白热化的时代,东南亚国家必须更进一步体会团结的重要,因此不能容许亚细安的失败。
在面对美中两强着意辐射影响力时,东南亚国家的弱点相当显著。中南半岛上稍大的经济体都处于起步阶段,进入中等经济体的马来西亚、泰国与菲律宾却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困境,最大的回教国家印度尼西亚经济实力尚弱,未能在国际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已是发达经济体的新加坡则体量太小,国际影响力明显受限。
更致命的是,东南亚各个经济体几乎没有技术实力,在一个科技领航的时代,这将极大程度上妨碍经济体的成长空间。如果中南半岛国家继续在兵变、政变的阴影下轮回,掌权者罔顾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权利分享、权力合理过渡的重要性,只顾聚敛贪腐,无疑会让亚细安整体遭受严重内伤、淤血,长此以往,将难以周旋于大国政治外交之间。
东南亚相对于中国的处境,类似中美洲国家相对于美国,对大国的地缘政治来说都有“后院”的意义。然而东南亚作为重要的石油与两大洋间的交通航道,二战后长期在美国影响下,在中国崛起过程中,势必直接面对来自双方更多的摩擦火花。因此,对单一国家的外交来说充满风险,轻则容易受操纵——只要操纵个别政治领袖,就可以操控整个国家;重则因外交倾斜,可能引发内部族群间的纷争。
因此团结是东南亚国家自保与发挥影响力的唯一选择,也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最佳法门。亚细安组织的始创,源于对共产主义势力南下扩张的自保之道,随后不断收纳新成员,也带有扩大影响力、调和区域观点避免分歧积累的意味,如今更应该赋予协助区域提升茁壮的新时代新使命,而一个在困顿中不断轮回的区域组织成员,不仅无法帮助团体让潜力发挥极大化,也可能导致少数有成就的成员被拖累、发展被制约。
改变的方向是必须找出现代国家发展的稳定公约数。
首先,亚细安内部有庞大的伊斯兰信众,如何避免激进主义滋生演化,已经不仅仅关系一国内政,但如何展开适当与有效的合作,让世俗主义主导各国政治,这是必须关注与商讨的长期课题。其次,种族课题在族群复杂的东南亚同样棘手,然而像罗兴亚人事件中,以不干预内政的理由回避问题,任由事态演变,将严重伤害区域组织形象,也无助于成员国内部的稳定。
缅甸罗兴亚人的案例,说明种族问题常常不能被组织单纯看成内政而袖手旁观,这一方面是因为旷日持久的问题若无法妥善解决,将影响外界观感,更重要的是它关系人权与道德。
这就涉及第三点,亚细安要更有力地立足国际政治外交舞台,必须更有信心肯定一些现代政治与经济的普世原则,包括基本人权。承载基本人权的民主制度的价值应该进一步推广确立,理由是一国掌权者的权力来源正常化、合乎道德,才能和平有效化解内部分歧。
日前报道,最新的一项世界价值观调查发现,本地受访者有91%认可民主体制,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受访者同样有九成以上认可的结果相当,此外,每五人中就有四人认为,生活在民主制国家是重要的。
这项做了40年的调查由全球社会科学界集体合作,调查范围遍及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新加坡部分由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政策研究所社会研究室展开,其结果具有普遍公信力。
上述调查可以佐证,民主政治体制不应该再被视为一种可以被取代的意识形态或口号,而是建基于人本主义的普世价值。事实上,它在东西方都找得到深刻的思想根源,罗马时代哲学家、共和主义鼻祖西塞罗已经指出,民主政治继承自亚里斯多德对个体承载德性的思想,到文艺复兴时代发展成对个体自由的尊重。而个体承载的内涵德性,在孟子四端说中也有充分论述,四端的发挥也是成就内圣之道。东西方思想对这一民主政治基础的观点,在此展现异曲同工之妙。基于此,尊重个体德性的民主政治,正是人类社会要成功运行的最大公约数。
令人欣慰的是,亚细安几个主要国家和政府间人权委员会近日都对缅甸事态表达了深切的关注,呼吁缅甸遵守法治、良政与民主宪政原则,同时促进和保护人权与基本自由。
亚细安作为一个整体,如何在尊重各自主权之上,把握并推进这一普世的最大公约数,值得本区域政界和知识界深入思考。在区域内深化民主体制与思想,不仅可以逐步消弭“枪杆子出政权”引发的动荡,也有利于抵御极端主义思潮扎根,而通过不断的思想交流与磨合,更可以增强成员国间的信任与真诚合作,强化亚细安内部矛盾管理与协调的机制。亚细安成员国必须摆脱各种落后的动荡诱因,才有助于组织的成熟提升,也才谈得上发挥整体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