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热气球旅行正成为很多年轻游客的选择,国内的载客热气球项目也在加速发展,在广西阳朔、云南腾冲、广东英德、浙江千岛湖等地,游客可以选择有系绳固定的“系留飞”或无绳固定的“自由飞”。但去年10月以来,国内已经发生了两起与载客热气球有关的人员坠亡事故。专业人士指出,事故暴露出载客热气球在监管上存在缺失,给热气球旅行敲响了警钟。(1月24日《工人日报》)
谁都知道,任何行业都会面临监管,唯有监管到位,行业才会健康发展。没想到的是,乘坐热气球已经成“网红”旅游项目,竟然要通过意外事故才暴露监管空白。这是多么可怕的事。
乘着吊篮冉冉上升,脚下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热气球承载着人们对天空的美好幻想和期待。曾经,热气球是离日常生活很远的梦幻符号,但在当下正成为“网红”旅游项目。因为符合了许多人对天空的想往,乘坐热气球也会被年轻人青睐。据了解,广西阳朔、云南腾冲、广东英德、浙江千岛湖等地均有热气球体验项目。有系绳固定热气球的“系留飞”价格多在100元至300元不等,飞行时间约为10至15分钟。无绳固定热气球的“自由飞”价格更贵,飞行时间也更长。价格虽然不低,但却挺吸引眼球,因此,生意也不错。
大凡乘坐热气球,首先考虑的是安全,然而,事实上并不安全。已经有血淋淋的事故发生了。2020年10月,湖南株洲悠移山庄热气球飞行营地发生工作人员坠落事故。出事男子为兼职大学生,负责地勤、引导游客等工作,未及时松手被热气球带至空中后坠亡。2个月后,在云南腾冲火山地热国家地质公园内,一名地勤人员在收热气球时突遇大风,未及时放手,被热气球带至空中后坠亡。事故为何会发生?说到底,是监管的问题。有数据显示,在国内景区经营的热气球项目里,“系留飞”占比达到八成。但记者查询发现,中国民航规章体系CCAR-91部《一般运行和飞行规则》的适用范围并不包含系留热气球。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热气球运动管理办法》虽然对热气球飞行员标准、热气球适航证、热气球俱乐部运营标准等有详细规定,但只适用于热气球训练、竞赛、表演、休闲、宣传和探险等六项活动,载客旅游显然不属于此范畴。据业内人士透露,热气球项目还存在“黑飞”等乱象。
别用生命的代价才暴露监管空白。热气球旅游要想健康发展,一方面要有严格的行业标准,要具有什么样的门槛什么样的条件应该是一清二楚的,另一方面是监管要严格。对此,很多地方是缺失的。由于疫情的原因,很多游客选择在国内旅游,对热气球体验项目的需求在增加,这更需要监管到位。当然,游客在选择热气球项目时,也要擦亮眼球,不要单从价格角度做选择,要综合考虑公司的资质和管理水平、热气球飞行员的资质、热气球的状况等因素,选择比较成熟的公司和项目,这样才能真切感受到热气球之美,更能够保证自身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