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铲、小铲吊土已经淘汰了”“盗掘采用更先进的‘挤压式爆破法’”“安装反侦摄像头之外,在墓葬周围‘开荒种地’‘植树造林’种大庄稼隐蔽”……记者近期在山西、安徽、河南、陕西等地调研发现,目前文物犯罪作案手法更加科技化,一些地方打击犯罪,尤其是在打击贩卖环节仍存空间。(《新华每日电讯》1月4日)
“发丘印,摸金符,搬山卸岭寻龙诀;人点蜡,鬼吹灯,勘舆倒斗觅星峰。”可能在一些盗墓小说爱好者眼中,盗墓是一项与鬼怪斗争的冒险事业,充满了奇幻感与刺激感,有时伴随着友情与爱情。可莫忘了,刨坟掘墓自古以来就是遭人厌弃的勾当。犯罪就是犯罪,技术手段再先进,也依旧受人鄙夷。
从警方公布的盗墓作案细节中不难发现,相比与《鬼吹灯》《盗墓笔记》等盗墓小说中玄幻式的盗墓情节,现今的盗墓手法更为精准、隐秘且有效。从中亦反映出盗墓者文化背景的变化。他们并非如小说一般,继承沿袭过去的“盗墓口诀”,而是运用更科学专业的技术手法。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有技术手段的跃进,还有盗墓理念的更新。
相比于过去的野蛮暴力的盗墓手段,现今的科技派更像“考古专家”。除了隐藏自己,目的恐怕还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明器”。如“龙岭神宫”造庙隐蔽的小说情节一般,他们不再拘泥于“一夜暴富”,不惜造林隐蔽说明他们更注重放“长线钓大鱼”。如此盗墓,无怪乎执法压力倍增。
无数的事实证明,只要有利益驱使,技术总是无差别地为不同人士“服务”。不过,盗墓就是盗墓,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技术更新如何,他们总需要完成传统的踩点、销赃流程。而面对体系化的技术升级,就得用体系化的打击手段,必须采用更为全面、细致的手段预防。除了加大末端的调查力度,不妨盯住技术流程,抓住为不法分子盗墓贩售技术产品的组织和个人,掐断他们的生命线。
打击盗墓关键在防。面对不断升级的盗墓技术,还是得加强信息的沟通和法律的追责,不能“抓了又放,放了又抓”。殊不知,在抓抓放放之间,他们的盗墓技术也会不断累积与更新。当超越先进的侦察手段时,再谈从严打击就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