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特稿:大型会议的民众参与-中国讯息网

新加坡特稿:大型会议的民众参与

作者:何惜薇 阅读量:14814752 发布时间:2020-12-13 18:32:12

12月7日深夜,世界经济论坛正式宣布,向来在瑞士达沃斯举办的年度会议,明年5月改在新加坡举行。接到消息后,编辑室一片哗然,毕竟这是论坛第二次在达沃斯以外的地方举办。九一一恐怖袭击后,2002年的论坛就改在美国纽约举行,以彰显各国团结的决心。

除了处理这则宣布,同事也忙着部署隔天的工作。忙完后,我的思绪回到“新加坡2006”,这个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于2006年在我国举行的常年大会。

从安排宝马轿车载送宾客、让负责联络和接待的公务员及学生受训、为受承认的非政府组织制定合法及和平的抗议活动形式,到为全岛108条道路和高速公路铺设新路面等等,当时的部署可说十分周密。

相比“新加坡2006”,冠病疫情令主办明年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更具挑战性:各国到时打开边境了吗?疫苗普及程度如何?抵境的外宾都统一强制检测吗?

换言之,敞开国门迎接数千个来自世界各国的客人,除了保障来宾安全且顺利地开会,还要确保几百万新加坡人的安全。

不过,诚如贸工部长陈振声一再强调的,我国采纳的是风险管理战略而不是风险消除战略。他认为,“什么都不做才可零风险”,而学习如何有效应对处理,为民众提供保障才是上策。

日前,皇家加勒比国际游轮海洋量子号发现“假阳病患”,提早折返并有序地让乘客下船,事件被喻为应对危机的“实弹演习”。我希望在保障民众安全的基础上,再提出让每一名国人都有机会安全参与大型活动的重要性。

“新加坡2006”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当局当时推出“笑容400万”(Four Million Smiles)宣传运动,鼓励全体国人及旅居新加坡的外国人,拍下自己的笑容提交给筹委会,以组成一道电子壁画来迎接世界各地的1万6000名宾客。

当年有些人觉得这么做媚外、形式化,我却更倾向于认为它让每一个新加坡人从小处着手,参与一个可为新加坡国际形象及声誉加分的大型活动。

身为一名政治记者,我有幸出国采访多个多边大型会议,当中有两个令我至今难忘。

2012年,俄罗斯承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砸下超过200亿美元,在离开海参崴本岛的俄罗斯岛(Russky Island)大兴土木,建会场、住宿、大桥等,以确保与会者的安全。

会议过后,俄罗斯岛发展成汇集学术活动和旅游的地方,但舆论普遍认为,海参崴居民没能从中得到任何好处。令我这个与会者感到遗憾的则是,当时岛上戒备森严,酒店只招待各国领导人,一般与会者开会时只能穿梭于会场和宿舍之间,打交道的不是俄国人而是趁会议来打工的外劳,大家没能实实在在地体会海参崴这座临近俄中朝三国交界城市的风土民情。

2018年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二十国集团峰会,开会期间市中心处处封路、改道,银行和商店等都不营业,只有少数食肆和便利店打开大门做生意。

结果,没能参与其中的当地人纷纷走上街头,抗议国家在经济衰退时还要大搞形象工程。

正如很多人出国旅游时,都特别爱到当地市场去,了解当地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参加大型会议者同样会希望看到光鲜城市背后,普罗大众的日常。特别期待举办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时,筹办单位在思考如何管理风险的同时,也想想可如何让民众安全参与,让大家共同为这颗小红点发出更耀眼光芒出点儿绵力。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新加坡特稿:大型会议的民众参与”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