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初发生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健康码”成为了疫情防控的一个利器。各地利用大数据平台,对人员信息进行了精准识别,保障了人员安全出行,为疫情防控取得重大胜利提供了安全保障。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健康码”成为出行必备。然而,对于跨地区流动人员,“千地千面”的“健康码”登记查验也给出行带来不便。日前,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落实“健康码”全国互认、一码通行。这个通知不仅有效回应了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痛点,而且为推进当前疫情防控注入了强劲动力。
“健康码”互认解决了公众出行难题。由于地区政务服务平台不同,各地据此建立起来的“健康码”往往存在互不兼容问题。同样的绿色“健康码”,在本地区可以畅通无阻,在外地就行不通,这就给外出务工或旅行工作的人带来了不便。尤其是全国各地陆续出现零星的本土确诊病例或输入性病例时,各地再次绷紧了疫情防控之弦,也拿出了更加严厉的疫情防控措施,而“健康码”则成为了人民群众交流往来的有效依据。通知要求各地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落实“健康码”信息互认机制和规则,明确跨地区流动人员“健康码”信息在各地区可信可用,切实方便人员出行和跨省流动,实现防疫“健康码”统一政策、统一标准、全国互认、一码通行。不仅畅通了人员流动通道,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也有效维护了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健康码”一码通行助推了疫情防控。在全球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的背景下,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依然较大,各地要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最近从四川成都等地方出现的本地确诊病例情况来看,如果稍有松懈,就可能带来被动。从全国层面建立统一的“健康码”通行机制,做到各地一码通行,真正意义实现了全国疫情防控“一盘棋”。无论是从地方层面,还是全国层面,都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疫情防控信息,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一旦某个地方出现了疫情反弹,我们就可以通过“健康码”开展及时快速的流调工作,这就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更加精准及时的防护措施。
“健康码”统一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在推行“健康码”全国互认、一码通行的同时,通知也做出了务实的规定。在低风险地区,行动通知明确,除特殊场所和特殊人员外,一般不应查验“健康码”。简而言之,“健康码”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疫情防控安全,主要的针对疫情防控中高风险地区群众出行,而对于低风险地区则并非要验证“健康码”。对于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而言,通知也做出了人性化的规定。行动通知要求可采取识读身份证、出示纸质证明、亲友代办或一人绑定多人防疫“健康码”等替代措施,并且明确要求相关单位和部门要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更加细致适宜的服务。更为关键的是行动通知强调要强化数据安全管理,切实保护个人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