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郑月娥发表“迟来的施政报告”,万众瞩目。她上任以来的第四份施政报告,本应在10月中旬发表。因为要“多一点时间与中央部委商量”,才破天荒延迟公布。
多了一个月的时间准备,报告中的二百项新措施是否令人眼前一亮,还是“修修补补”,或者新瓶装旧酒,可谓见仁见智,香港社会各界自有评判。
这次施政报告发布的场景,却是全新的体验。林郑踏足的立法会,第一次没有反对派议员,几乎是清一色的“自己友”。多年来,特首出席立法会,恍如上战场,讨伐之声四起。去年更因“反送中”风暴,偌大一个议事大厅竟无特首立锥之地,“首创”施政报告録制播放的先河。
香港经历了回归以来最严重的政治动乱。社会尚未喘定,再遭百年一遇的疫情冲击,经济雪上加霜,奄奄一息。社会各界对今年的施政报告期待之殷切,自不待言。对林郑而言,面临重大天灾人祸,如何带领香港社会走出困局,是展示其政治领袖魅力的最好机会。施政报告的封面,一如既往沿用天蓝色,冀为香港带来希望。对林郑今天交的“功课”,市民大众是否“收货”?有待讨论和观察。我们只提出如下三点直观感觉,供大众思考。
其一,土地房屋是香港众多深层次问题的症结。住屋不仅仅是市场供求问题,在贫富悬殊居世界前列的香港,更成为公平公义能否彰显的问题。房屋紧缺不解决,不要奢谈长治久安。
林郑称为了“安居乐业”信念,曾力排众议突破政府一贯思维。她将“亲自督导”政府内部协调,把“加大加快”房屋供应视为首要工作目标。说得很好,但总觉得能够为市民大众带来实质改善的内容不多。举一例,为香港提供规模最大、土地最多的“明日大屿”规划,眨眼就过去三年了,至今还要“研究研究”,八字都没有一撇。
其实,东大屿填海构想已酝酿讨论了10年,不应再没完没了地讨论。林郑今年 5 月推出为期三年的“土地共享先导计划”,冀以公私合营方式发展新界农地。令人失望的是,报告仅指出政府正在与业主初步探讨,未能交代任何实质细节。至于早前乡议局与发展商争取放宽2000公顷新界祖堂地发展限制,林郑在报告中亦未提及。
公众可以清晰看到的是,林郑从2017年上任至今,公营房屋供应问题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持续恶化。最新公布的申请者公屋平均轮候时间,长达5.6年。
其二、经过近一年的新冠疫情折磨,病例清零是香港市民当下最大的愿望。但由于政府的怠政,疫情反反复复,第四波更是来势汹汹,与内地通关、新加坡旅游气泡,都在“临门一脚”泡汤,经济重启无从谈起,林郑管治团队的抗疫能力备受质疑。
尽管体制不同,但不影响政府拿出勇气和担当。学习青岛吧,这个拥有一千一百万人口的城市,只用了五天时间就完成了全面检测,病例清零。年初决定武汉封城,中央政府何尝没有压力?如果不是当初的果断,中国大陆不可能有令世界称羡的抗疫成就。
其三,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取得空前成功的深圳,早年有一句响彻云霄的口号,“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些年来,总有一种感觉,林郑团队说得多,做的少。 至于支持特区政府施政的建制派各大政团,“立场多,践行少”,“没事惹事,有事怕事”,说得虽不中听,却是大实话。
时不我待,百废待兴。林郑政府及整个建制力量,都需要有习近平主席常说的“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最近看到美国候任副总统Kamala Harris在社交媒体发帖,“Roll up our sleeves and get to work now”。连美国人都在学习中国式的砥砺前行的拼搏精神,香港还有什么理由裹足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