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一个关于新加坡政府科技局(GovTech)公布“合力追踪”(TraceTogether)的源代码(source code)和邀请私人企业制作自己的携手防疫器的新闻,引起我的好奇。
对于科技和源代码,我有一点概念,但绝对称不上有什么知识,所以到政府科技局网站去找资料看看。网站上关于“合力追踪”的说明令人意外的有趣,它的技术说明完全不像一般器材的说明书那么生硬,而像科普知识一样简单易懂。
原来今年3月开发“合力追踪”手机应用后,4月份政府科技局就在网站上发表《关于Opentrace的六件事一一合力追踪的开放源代码》。引言这么说:“团队公开合力追踪源代码,希望其他机构和国家可以按照当地的情况,建设类似以蓝牙科技为基础的接触者追踪方案,有了能够跨国界和地域互通的追踪方案,全球可以一起对抗冠病19的挑战。”
在一个日渐走向自保和内视的世界,新加坡选择当一个积极推动开放的逆行者,狭隘地看,这是因为小国需要开放的环球环境才有发展空间;从人类共同利益的角度看,理性和科学地开放,不会让我们更危险,相反地它让我们认识危险,尽快走出危机。
这是对科技理念的阐述,说明科技局不是为了科技而科技,而是以新加坡一贯的务实精神,在实际可用得上的领域尽绵力。
科技是决战未来的关键实力,但很实在地说,新加坡要在科技方面站在前沿位置非常困难,加上当今的时代思潮是讲求社会公正、公平和开放,年轻人很多弃理从文。新加坡这样的小国要在科技上有所作为,需要兴举国之力去鼓励和推动。
国立研究基金会过去五年投入了200亿元推动研发,很大的部分用于推动数码化,现在才能以科技对抗冠病危机。基金会的国际专家预计下个月将一起开会,副总理兼经济政策统筹部长及财政部长王瑞杰此前出席财富全球论坛时就说,基金会正在敲定的研究、创新与企业2025计划,将投入更多资源发展数码经济。
追踪的技术只是其中之一,今年初冠病疫情开始的时候,新加坡科技研究院(A*Star)的研究员是全球第一批研制出冠病19病毒试剂盒的。
学术界对科研工作的本质看法向来分歧,一派强调基础研究不应该被实用性左右;另一派则认为好奇心固然重要,但是也应该把研究结果转化为能造福社会的成果,科学家在捍卫科学“真”的同时,通过各种发明创造为社会有益的东西,这样的生态系统更平衡。
科学研究与时代思潮追求的公平、开放,不仅没有抵触,它甚至是社会的“均衡器”(equaliser),特别是在公共危机的时候,对科技应用的态度,反映了一个社会是不是真正的重视公正、平等与开放原则。
开放源代码让全人类一起使用,为了对抗大流行参与阻断病毒传播的追踪工作,下载追踪应用与当初以担心个人隐私泄露为由,质疑下载合力追踪的人们,谁真正在乎开放与公平?
我们快进入2020年最后一个月份,冠病危机给全球造成的恐惧也已将近一年,我们思考冠病危机留下的启示之一是,我们对人类共同利益(common good)的认知与追求,应该超越狭隘、以个人权利为基础的表面平等。
过去两周不论是在亚细安峰会或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新加坡一直呼吁国际间保持开放、合作。在线上接连举行四天的第三届新加坡科技论坛中,国家领袖、科技专家和企业家们都一直强调为共同利益,运用科技保持开放与合作。
新加坡以小国之力,不可能扭转世界在权力轮盘转动时产生的内向心力,只能不断地推动和倡导开放共赢,这种绵绵之力可以不断的话,最终还是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
采访本地新闻的人最能感受这种绵绵之力。这一年来,新加坡政治领袖们在各种场合一直说的词汇都是:科技、数码化、安全开放,不断重复地论述这些重点,渐渐地大家对这些概念都不陌生,和一些原本就掌握科技之利的人谈起,有人觉得这好像在“念经”。换个角度,念经就是把某种知识灌输到潜意识里,再内化成一种行动。
在走向下一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科技应该是均衡器,而不是扩大差异的分离器,因此将科技运用和科技知识普及化,是社会更公平的一部分。
倒回生活中来看,让社会上占绝大部分的中间和中下层体会到科技之利而不是科技的压力,需要延绵不绝地做。看到我80岁的母亲每个星期都到联络所去找“数码转型社区援助站”的数码大使给她进行一对一的手机应用补习,从什么应用都不会,到现在学习数码转账和手机召车,就深刻体会到绵绵之力的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