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第一阶段把基础防疫工作和民众的信心调控做到位,让人们适应调整生活方式,并且对现实和未来有实际和保守的期待,方能在心理上打败病毒,逐渐踏上漫长的修复之路。
疫情从年初暴发至今,各国通过封城锁国,限制经济活动和人流量来控制病毒传播,不管是力度还是规模都是前所未有,堪称现代史上人类的一大灾难。这些努力一方面让疫情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一方面它已对经济活动、社会关系和日常生活带来极大冲击,长程和短程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我认为在控制疫情的主流思维之下,在保持谨慎的同时,对于重建和修复也应给予高度重视和考量,否则过度谨慎反而会积累更严重的后果。
这次的大流行病属于超级灾难级别,赤裸裸曝露人类社会和秩序的脆弱和不堪一击、医学的局限性,并嘲讽了生命本身的无常、无奈与无力。世界各国政府也领取了基于表现的成绩单——有能的政府可以稳固政权,无能的政府轻则让百姓丢命,或被人民推翻。
正因为这个无形的“敌人”,我好奇地去掀开人类战胜各种病毒的历史,包括天花、霍乱、鼠疫、麻风、白喉、梅毒、斑疹伤寒、肺病,到人们记忆尤新的爱之病和沙斯。其实许多疾病的名称,在现代人的意识中已经模糊不清,都只沦为历史名词。
记得一晚搜索到一张彩色的天花病患的照片,把我吓得肠胃翻腾。肆虐人类3000多年的天花,在1980年才由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彻底消灭,成为首个在世界上绝迹的传染病。乐观者一定认为,这次也一样会战胜病毒。辉瑞制药公司刚宣布研制出有效率高达90%的疫苗,最早注册的俄罗斯疫苗“卫星五号”也声称有效率高达92%。然而,距离疫苗普及,生活回到疫情前的正轨,还有至少一年。这一年又该怎么过?
这无法不让我们回到处理灾难的三“R”程序:反应、恢复和重建(Response, Recovery, Rebuild)。我们目前在经历第一和第二阶段,向来以“怕输”著称的新加坡,竟然在最快速度推出“航空泡泡”,以试探性的方式让一般旅游正常化。这样小心翼翼、透明和果断的举措,虽然令人感到不安,但还是应该给予肯定和支持。在疫苗来临之前,应一边将感染数目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一边实施开放措施,而不是过度谨慎和保守。
积极来看,我们可以朝疫情后新兴的需求和消费模式靠拢,例如加速的网购模式,并灵活地作出调整。然而不是每个人或行业都能轻易调整,年长员工、年幼至青少年学生,或刚刚毕业出来的大学生,在学习或工作上都需要特别关注。惨不忍睹的酒店、旅游、餐饮和零售业更是经历严峻的考验。马上就要跨年了,不间断的裁员浪潮,以及零售和餐饮业的兵败如山倒,坏消息似乎越来越多,影响过年过节的兴致。越是对未来不乐观,越是停止消费,市场越是冷清;如何积极地往前走,相互鼓励和扶持,似乎是每个人和社会的共同挑战。
我深信,只有在第一阶段把基础防疫工作和民众的信心调控做到位,让人们适应调整生活方式,并且对现实和未来有实际和保守的期待,方能在心理上打败病毒,逐渐踏上漫长的修复之路。
我们在疫情初期的种种措施,包括阻断、封城、锁国等限制人们行动已然奏效,强制戴口罩也从最初的不情愿和不适应,成为普遍遵守的新生活常态。虽然科学家证明,口罩有助防止感染,但是拒绝戴口罩的行径,在一些欧美国家仍比比皆是,以致感染人数居高不下。
我最近追踪一个美国韩裔网红,她一边在手术室拿着手术刀救人,闲暇时候拿着针线缝制出18世纪的欧洲贵族服装。日前她借着本身的影响力,上载一张在手术室外戴着口罩,以及另一张身穿复古服装的美照,呼吁人们认真看待戴口罩这回事。
岂料原本善意和浪漫的粉丝群,冒出一些不友善的语言,批评口罩能保护人根本是无稽之谈,并坚持全家人,包括老人小孩都绝对不会戴口罩。网红外科医生犹如冷傲的贵族仕女转世,以手术刀一样精准和锋利的言语回应:美国各地医疗服务已快支持不住,这看似只影响冠病患者,但是也意味着如果你不幸遇到车祸、心脏病爆发或生命垂危,人手吃紧的医院或许无能为力。
我不知道该如何理解这种行为,即使我们控制住自己的病毒传播,全球疫情恐怕还会恶化下去。欧美国家至今的感染和死亡数字一路飙升,更使全球的修复和重建之路雪上加霜。
回顾2020年,大概没有风云人物,只有风云物品:口罩。它已成为一个时代的鲜明符号,交叠着人们看待执政者权威、医学权威和自我规范的复杂态度。即使将来疫苗顺利出现,生活回到正轨,口罩的广泛使用,已引领人类进入一个更高度重视公共卫生的阶段。不难想象,未来可能还会出现更具杀伤力和难以预测的病毒,冠病只是我们在历史线上就快要辛苦打赢的一场热身战役而已!